生平
姜师度(约公元650—723年),唐魏州魏县人,曾任丹陵县尉、龙岗县令、易州刺史、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银青光禄大夫、大理卿、司农卿、陕州刺史、太子詹事、河中尹匠等官职,新、旧《唐书》皆有传。《旧唐书》记载,“师度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油之利。”他是一位很具开拓作风、在农田水利方面颇有建树的专家型官员,在古代水利史上享有盛名。
治水业绩
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是古代中国繁荣昌盛的基础,盛唐的统治者对水利建设极其重视,完善了水利管理机构,兴修了众多水利工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水利法典《水部式》,明确把发展水利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内容。姜师度深知农业盛衰与水利兴废息息相关,因此他不论在中央还是地方任职,都把水利问题视为工作重心。
出任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时,姜师度兴修了7处水利工程,开凿灌渠以利农业的发展。《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他在沧州清池县(今河北沧州市东南)开凿两道水渠,一渠通毛氏河,一渠通漳水,这两道水渠对疏浚永济渠沿线洪涝,发挥了不小作用。姜师度又在贝州经城(今河北威县)开张甲河,不仅用于泄洪灌溉,造福于民,也可以接永济渠故渎,便于通漕运。此外,他在棣州(今山东滨州东南)开渠引黄河水,灌溉当地农田;在清池县(今河北沧州市东南)修渠引水改良盐碱地等。这些水利项目,对农田灌溉、排涝或土壤改良产生了积极作用,保障了粮食生产。
由于河北道北境是唐代的一道重要边防线,姜师度重修东汉末年废弃的平虏渠,并在原有规模上进行扩展,这样中原的军粮可以通过这条线运往北境,避开了漕运的艰险,更加安全、便捷,他还涨水为沟,以水构筑屏障,阻挡契丹等游牧民族侵扰,大大增强了北境的军事防御能力。
出任同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境)刺史时,姜师度整修了通灵陂。当时的通灵陂,因为废置多年成了一块盐碱地,姜师度挖水渠、筑河堰,引入洛水、黄河水,将这块无用之地变成了一个蓄水库,供附近农田灌溉,缓解了关中地区粮食紧张的状况。
出任陕州刺史时,姜师度凭借过人的智慧,把州西太原仓打造成一个新型的水陆转运枢纽。以往仓里的粮食要转运到长安,需要人力一点点运往河边装船,姜师度利用粮仓与河岸的地势落差,巧妙建造了一条便捷的运输通道,这样仓米“自上注之,便至水次”,既解放了人力,也提高了效率。
姜师度统筹能力强,也有巧思,由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如今有据可考的多达13项,约占唐代前期北方水利工程的十分之一,更为可贵的是他将兴修水利视为人生追求,不论所任职务是否与水利有关,都会兢兢业业地投身于水利建设,用一座座水利工程造福后世。不愧为“唐代基建奇人”,为后人留下了“一心穿地”的美名。
廉洁事迹
水勤于为政重民爱民
唐朝统治者以隋王朝灭亡为戒,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开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唐代社会经济繁荣,农业发展迅速,发达的农业又是与水利开发分不开的。据史料统计,唐以前的1600余年中,全国兴修的农田水利工程仅有158处,且大多集中在黄河两岸。唐代近300年间,兴建的农田水利工程多达253处,这些水利工程覆盖全国各地,就时间而言,有十分之七的工程是在唐玄宗天宝年之前兴建的。姜师度,正是这一时期兴修水利的代表人物。姜师度是唐代水利工程当之无愧的大匠。步入仕途后,姜师度长期担任基层官吏,民生疾苦了然于胸。他感悟到忧国忧民的使命责任,也涵养了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河北道是唐代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京、津、冀之全部,辽宁的部分,以及豫、鲁黄河以北的地区。此地土地肥沃,是粮食主产区之一。河北道监察,是唐代实行的一种地方监察制度,对所辖区域进行巡视检查,并有权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和弹劾。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姜师度“试为易州刺史、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在任上姜师度刚正不阿,清正廉明,曾推荐后来担任宰相的萧嵩出任重要官职。而姜师度另一个职务是支度营田使,营田就是屯田,唐代时在各行政辖区设营田使,负责辖区内的土地和田务。姜师度在其任职的四五年间,认真研究了辖区内的情况,发现那里土地肥沃,能产粮,于是大举开挖水渠,兴修了7处水利工程,开凿灌渠以利农业的发展,这些工程发挥防洪排涝、保障农田灌溉等作用,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姜师度调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据大荔县档案馆馆藏的明正德十四年韩邦靖《朝邑县志》载:“朝邑幅员不及二百里,东有碱滩,西有盐池洼,皆不可耕”;“苦泉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以饮羊不擅,南有同州刺史姜师度通灵陂故溉田百余顷,今废”。有片叫通灵陂的洼地,长期废置,盐碱遍地。姜师度对通灵陂进行修整,使周边农田广种水稻,“凡二千余顷,内置屯十余所,收获万计”,从而增加了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有效缓解了关中地区的粮食紧张局面。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
唐玄宗巡视时看到这里“今原田弥望,畎浍连属,繇来棒棘之所,遍为粳稻之川。仓庚有京抵之饶,关辅致珠金之润”。过去荆棘丛生的地方,经过灌溉治理变成肥沃的土地,评价他尽职水利,功劳甚高。姜师度政绩得到唐玄宗的褒奖,加金紫光禄大夫,赐帛300匹,升任“将作大匠”。
姜师度以平凡匠心,每到一地都精心谋划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有“大忠若愚”的为官之道和为民谋福祉的民本情怀。《旧唐书》将其事迹收录入《良吏传》中,赞扬他勤于为政,既精通业务,又有敬业精神。因其勤于世事,又极具民本情怀,所到之处必兴修水利,故深受百姓爱戴,时人常将其和善观星象的太史令傅孝忠相提并论,作谚语称:“孝忠知仰天,师度知相地”。《旧唐书·姜师度传》对此也有记载:形容他俩“傅孝忠两眼看天,姜师度一心穿地”。
治国安民忠诚担当
姜师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心怀“国之大者”,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国之大者”出自《荀子·王霸》,“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为择所而后错之,错险则危”。意思是“治国是极为重大的事,一定要认真选择立国之道和治国之人担当这样的重任,一旦在这方面出错,国家就危险了。”姜师度就是这样堪当重任的人,他具备超出常人的智慧,将水利工程与巩固边防结合起来,加强了北方的漕运和军事防御,对当时唐朝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唐代河北道北部,民族关系复杂,北方少数民族与唐王朝的关系是时归时叛。姜师度在易州刺史及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任内,河北道处于动荡时期。《旧唐书·姜师度传》记载,姜师度开凿河渠“始于蓟门之北,涨水为沟,以备奚、契丹之寇”,一方面可以阻止北面奚与契丹骑兵入侵,另一方面可灌溉农田。毋庸置疑,姜师度的这项工程,既是一项御敌国防工程,也是一条造福沿河民众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
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北段和永济渠,在唐代初期,为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北征高句丽、稳定河北道北部局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武周时期,河北道北部少数民族不断反抗武周统治,永济渠逐渐废弃,河北道漕运之利尽失。姜师度出任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后,誓以安边卫民为己任,决意加强长城一线幽州等地防务,并强化河北道首府与长城一线的军需漕运。
姜师度认真研读陈寿的《三国志》,考证曹操北征乌桓前“傍海穿漕”、修建平虏渠的旧事,研究曹操开凿平虏渠的历史作用,发现唐代供给营州、幽州的军需,都从东都洛阳沿运河进入东海,经渤海运到辽东和河北。但东部沿海经常是风高浪急,海运风险很大,常出现海难。他深悟曹操开凿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的谋略,经过实地勘察和反复谋划,决定利用曹操平虏渠故道,靠海边开凿一条漕运河道,也因此启动了一项永垂青史的唐代大型漕运工程。《旧唐书·姜师度传》记载,姜师度“约魏武旧渠,傍海穿漕,号为平虏渠,以避海艰,漕运者至今利焉”。直到五代时期,姜师度开凿的平虏渠仍然在为漕运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在周世宗北征契丹、收复失地的战争中功不可没。
正是由于姜师度为唐代巩固河北道长城沿线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故“寻加银青光禄大夫,累迁大理卿”。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姜师度转任司农卿,成为唐代主管农业的高官。
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为巩固河北道北部统治,下诏迁营州治所到柳城(今辽宁朝阳)。唐玄宗发挥姜师度“好兴建”的特长,授姜师度为营田支度修筑使,到柳城主持兴建营州新城。姜师度在每个岗位都勤政敬业,把柳城建造成一座坚固的城池,对巩固边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食盐的生产和管理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事。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年近古稀的姜师度调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担任府尹。府内安邑县(今山西运城)有一著名盐池,东西长30千米,南北宽5千米,历代都是极为重要的食盐供应地和地方的财源之一。但因盐池位于盆地的最低处,很容易被淹,影响产盐,所以这里很早就建有排水系统和防洪工程,如北魏时的永丰渠、隋时的姚暹渠等。姜师度到任后,恰逢大旱,盐池干涸,盐产量急剧下降。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姜师度组织实施了引水工程,整修了原有防洪系统,设置盐屯,提高了盐产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修身守正独具匠心
《邢台县志》记载:“姜师度,魏人,擢明经。”所谓“明经”就是“通晓经义”。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有“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的说法,明经科是用来培养吏治人才的,唐代前期很多宰相也是明经出身。明经科及第说明姜师度的品格、学问、才能得到了朝廷肯定。姜师度担任官吏后,深入州县各地,实地勘察,精心谋划,以严谨的测算,科学的设计,修筑河渠,兴办漕运,开创了唐代大兴水利工程的新时期。
姜师度通过明经后,先被派往丹陵县(今四川眉山)担任县尉。后来,姜师度被调回了家乡一带,担任了龙岗县令,这个龙岗县就是历史上的邢台县。无论是在丹陵还是在龙岗,姜师度关心百姓疾苦,一心为百姓谋福祉,也得到了百姓的爱戴,故在古文献和地方志书中说,“奉公之道,知无不为”“至有清白声”。说的就是他在任丹陵县尉、龙岗县令期间,爱民敬业,以清廉著称。
姜师度专注于水利多年,无论在什么职位都在思考水利问题。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姜师度主管重大或疑难刑狱的审核工作,但他仍念念不忘水利之事。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他组织在长安城中修渠,“绕朝堂坊市,无所不至”,不仅美化了城市、方便了居民用水,还可以利用水渠运送宫廷急需物品。
姜师度主持兴修的诸多水利工程,绝大多数是在他年过花甲之后完成的。对古人来说,花甲已是高龄,但姜师度却仍以年迈之躯勤勉于水利事业,这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着实令人感佩。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