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第599号建议

河南黄河网 http://hnb.yrcc.gov.cn 时间:2024-07-25

关于加快建设河南省沿黄稻米产业带的建议

水稻是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000万亩左右,主要分为沿黄稻区和沿淮稻区。沿黄稻区是指引黄河水灌溉的豫北稻区,包括沿黄河中下游两岸的濮阳、新乡、开封等地,主要种植常规粳稻。由于富含有机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的黄河水浇灌、盐碱地改良后特殊的黄河沉积土壤、昼夜温差大的特殊气候的共同作用,所产的黄河大米米质晶莹透亮,软筋香甜,香味纯正,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含量高、微量元素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四项指标均优于风靡世界的泰国米。上世纪90年代,该区域的原阳大米风靡全国,被誉为“中国第一米”。河南沿黄稻区处于中国南、北稻区的过渡地带,具有发展优质粳稻良好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前景,是闻名全国的优质粳米产地。

但是近十年来,河南沿黄稻区水稻种植面积逐年萎缩,黄河大米也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全国优质粳米产地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黄河引水困难。由于黄河小浪底水库连续十多年的调水调沙,致使黄河主槽河底高程平均被冲刷降低2.03米左右,黄河水位下降,原有引水闸门引水量变小或者无法引水,尤其是6月中下旬水稻移栽用水高峰期,正赶上调水调沙前的蓄水期,黄河下游水量少。同时稻区农田设施老旧,基本没有做到井渠双配套,用水困难成为导致水稻面积萎缩的主要因素。二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由于各种原因,水稻机插、机收还没有得到全面普及,人工插秧仅人工费每亩就得450元,机插每亩也得320元,又没有南方稻区的水稻机插补贴政策,导致水稻生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再加上近年来稻谷的产量与价格与玉米相当,致使大部分农户不再种植水稻,而选择种植管理简单的大豆、玉米作物。长此已久,沿黄背河洼地在黄河水侧渗下,土壤很有可能再次返碱,重新回到“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光听蛤蟆叫,就是不打粮”的昔日盐碱地的景象。三是区域协同不够。沿黄稻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优势产业带,需要资源共享、互帮互助、抱团发展。但是沿黄稻区各市县沟通协调不够,产业发展互补性不强,存在同质化竞争的现象。再加上品种老化、产业链条短、产业融合度低,致使河南沿黄稻区的产业优势正一步步丧失。

为重振河南黄河稻区的昔日辉煌,建成闻名全国的优质粳稻生产基地,唱响“黄河大米”的区域品牌,建议整合资源,高标准打造河南沿黄稻区优势产业带。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建议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尽快制定《河南沿黄稻区优势产业带发展规划》,明晰产业发展定位、布局及任务,确定区域内各市县产业发展重点。同时建立跨地市的水稻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

2、建议由省河务局牵头,整合资金对黄河引水闸口进行改扩建,加大黄河饮水量。同时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调整小浪底调水调沙时间,避开水稻移栽用水高峰期。

3、建议由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制定水稻机插、机收奖补政策,大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降低水稻生产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同时做好品种的更新换代,研发推广功能性品种,示范推广节水省力水稻直播技术,采用稻渔共作模式发展绿色、有机水稻,提升稻谷附加值。

4、建议由省农业农村厅负责,深入挖掘沿黄稻米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养生文化等资源,创立“黄河大米”区域性品牌,讲好品牌故事,做好品牌营销推广,使“黄河大米”叫响全国,走向世界。

5、建议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整合省市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技术资源,建立河南粳稻产业技术联盟,联合开展品种培育、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服务,为沿黄水稻产业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