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即将到来的汛期,中牟河务局全局上下协同发力,以数字化赋能管理、以实战锤炼能力,向科技要效率,向创新要安全,全力构筑坚实的防汛壁垒。
会议室砺炼“硬预案”:让纸面精准对接实战
一份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预案,是防汛成败的关键。中牟河务局技术人员直面挑战,将会议室变为“修炼场”。
他们深研上级预案修订精神,字斟句酌;结合辖区实际,实地勘察堤防、滩区,收集一手数据。摒弃照搬照抄,力保“预案能用、好用”。
“每个字都得精准,每一组数据都需核对,每一措施须可操作”这成为团队的共识。经过无数次讨论与精细打磨,6类8项预案中的“绊脚石”被逐一破解。预案成型后,又邀请专家严格审查并吸收意见,持续提升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确保预案“有血有肉”,是指南而非摆设。
小程序激发大联动:群防队伍管理步入“快车道”
传统群防队伍组建与管理,常受困于信息流转慢、权责不清、跟踪滞后等痛点。中牟河务局创新研发“黄河群防队伍跟踪管理”微信小程序并试点运行成功,打造高效闭环管理体系。
该程序覆盖“通知-组建-认责-培训-公示-反馈”全流程,实现40余家单位、1.4万成员信息的精准录入与动态管理。
“以前是逐个单位人工核对,现在轻点鼠标,全局情况一目了然。”一位工作人员感慨。“哪个单位已提交队伍名单,哪个单位还没有完成防守责任段认领,系统自动提醒,效率高多了。”此举彻底告别繁琐纸质台账,使群防队伍管理工作迈向精准、智能的高效新阶段。
物资安家“云仓库”:调运实现“明明白白”
防汛物资管理的难点在于“物走何方、用到何处”。一线班组位置分散,传统出借后物资去向和使用状况不明,易致利用低效。
中牟河务局创新引入借出物资“虚拟库”管理模式。库存物资及设备经全面盘清后,信息统一录入数字化平台,让每一件物资在“云”上拥有专属“身份证”。管理员通过终端,可实时透视物资的库存、位置、状态及流转历史,掌控全生命周期。系统生成的实时数据,清晰展现物资需求热点与闲置资源,据此可科学优化储备结构,精准调度。“虚拟库”让物资管理一目了然、调度高效从容,极大提升了汛期物资保障能力。
黄河边上演“真战场”:锤炼抢险“铁拳头”
理论与预案需实战检验。5月底,九堡下延工程,一场模拟8000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的抢险演练震撼上演。
帐篷内的专家会商紧锣密鼓,堤坝上300余人的队伍严阵以待。演练指令下达,各单位闻令而动:巡坝查险队员借助无人机,精准发现并上报坝坡坍塌险情;抢险骨干迅速集结,打桩、捆柳、推柳石枕动作一气呵成;装载机轰鸣配合抛投铅丝石笼。危急“险情”迅速被合力制服。紧张有序的实战演练,成功检验了应急指挥体系、快速反应与协同作战能力,锻造了实战中的“铁拳头”。
讲堂淬炼“新锐力”:知识赋能青年队伍
防汛未来系于青年。6月中旬,一场聚焦防汛核心能力的知识讲座座无虚席。
专家深入浅出,层层剖析:从指挥体系架构、防洪工程基本情况,到水情监测、分级洪水应对策略,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准剖析,每一个数据都被详实解读。
“‘30+968~70+250’代表何意?”
“‘1.13万人’是什么数据?”
讲解辅以关键问题互动,不仅传递知识,更检验认知深度。青年骨干全神贯注,详细记录。此次“熔炉”淬炼,为青年队伍注入知识力量,明确责任担当,为主汛期储备了坚实的技能与人才基础。
“有备无患”绝非空谈,而是中牟河务局干部职工植根于心的行动指南。智慧化升级管理、科学化打磨预案、精细化管控物资、实战化锤炼队伍、体系化培育人才——多项举措同向发力,中牟河务局正以数字化的手段、专业化的素养、高度协同的行动力,筑起迎战洪水的铜墙铁壁,确保黄河安澜,守护一方平安。(蒋壮)
责任编辑:来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