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庆生:范县黄河岸边的“定盘星”

河南黄河网 http://hnb.yrcc.gov.cn 时间:2025-10-14

黄河,奔涌千年,哺育华夏,亦以泛滥考验苍生。在河南范县,有这样一位“土专家”,三十载风雨无阻,闻汛即动、向险而行,以一把标尺丈量水情,用一根测杆锚定安全,将“守护黄河安澜”的誓言,深深刻进生命的年轮。他,就是黄委首席技师、全国技术能手、河南河务局首席技师、黄河防御洪水应急抢险专家——凌庆生,更是沿岸百姓心中最可靠的“定盘星”。

把青春“钉”在大堤上

1760435334436.jpg

1994年,24岁的凌庆生背着沉甸甸的测量仪踏上黄河大堤,这一“上”,便是一生的扎根。无论是烈日炙烤的酷暑,还是暴雨倾盆的时节,亦或是狂风大作的瞬间,他始终坚守一线,手持测量仪,记录水位、观测河势,用精准的数据串联成一道坚不可摧的“水情长城”。

1760435220767.jpg

2003年黄河遭遇历史罕见秋汛,范县吴老家控导工程新修27-32坝由于根基较浅,频繁出现猛墩猛蛰重大险情,随时面临“跑坝”溃决风险。当时阴雨连绵,抢险道路泥泞,料物匮乏,抢险工作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危急关头,凌庆生作为吴老家工程抢险负责人,顶住压力、沉着研判,结合坝体险情特点与现场物资现状,大胆采用土袋代替石料进行抢险,既能快速就地取材解决料物短缺问题,又能适应泥泞场地施工条件,在黄河防汛史上写下了“因地制宜、科学抢险”的生动一笔。此后,他作为抢险专家组成员先后参与30余次重大抢险,成为范县黄河上响当当的“抢险急先锋”。

把创新“焊”在技艺里

1760435257169.png

“老把式不能光靠经验,还得插上科技的翅膀。”凌庆生把黄河大堤当作实验室,把抢险现场当作创新阵地,围绕防汛抢险和工程管理中的“卡脖子”难题,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从研制“多功能堤坝养护巡查车”提高作业效率,到优化抢护方法降低抢险风险,他先后完成10余项技术革新,斩获2项实用新型专利,撰写出版2部治黄专著,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成果。2024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凌庆生首席技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短短一年斩获河南河务局科技进步奖3项,成为范县黄河治理的“最强大脑”。

把匠心“传”给后来人

1760435312595.png

“一人浑身是劲,扛不起整条黄河;千人力往一处,方能护得安澜长久。”在凌庆生看来,自己守好一段堤不算本事,把治黄的手艺、护河的精神传下去,让更多人成为黄河的“守护者”,才是最大的“政绩”。

1760435290302.jpg

多年来,他把培养治河人才视为己任,尽管早期参与河道修防工培训的具体场次、授课人次已难以量化,但翻开单位老职工的“回忆相册”,总能找到他手把手教年轻同事打桩固堤、深夜研讨防汛方案的身影。而近两年,他更是主动扛起首席技师的培训重担,义务授课450余人次,累计培养高级工以上骨干34人,7人已成长为一线技术带头人;与17名青年干部签订师徒协议,手把手示范教练,一支技艺精湛、作风过硬、经验丰富的“治黄铁军”,就这样在黄河岸边悄然成型。

从青丝到白发,从学徒到首席技师,凌庆生用三十余载时光告诉我们: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件大事干成一生信仰;所谓“黄河铁军”,就是千万个像凌庆生一样的人,把根扎在泥沙里,把安澜送到百姓家。而这颗黄河岸边的“定盘星”,仍在大堤上坚守着,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黄河安澜的未来。(赵伟丽 李洪波)


责任编辑:来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