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2025年河南省黄河河道修防工职业技能竞赛落幕,武陟第一河务局青年职工成阳手持季军证书,站在黄河岸边远眺——这条他守护了五年的母亲河,见证了他从“治黄新人”到“技能能手”的成长蜕变。从初入岗位时对着《黄河修防工规程》手足无措,到如今在全省40名精英选手中脱颖而出,这位1997年出生的年轻人,用勤学与苦练,在黄河修防的赛道上跑出了青春加速度。
初入岗:以“笨功夫”补短板,把课堂搬到堤防一线
2020年12月,成阳带着对黄河的敬畏加入治黄队伍,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下马威”。第一次跟着前辈去堤防巡查,面对蜿蜒的堤岸、复杂的险工险段,他连基础的“堤脚冲刷识别”都摸不着头绪;翻开《黄河修防工规程》,密密麻麻的技术参数、工程标准,像一本“天书”让他无从下手。“治黄工作连着百姓安危,容不得半点含糊。”前辈的话让成阳清醒——要守护黄河安澜,必须先把自己打造成“懂技术、会实操”的硬手。

从那天起,成阳把“课堂”搬到了堤防一线。白天,他跟着前辈穿梭在堤顶、堤坡之间,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知识点:“某某河段易出现管涌,需重点监测”“堤防沉降观测要注意仪器调平角度”,遇到不懂的就追着问,直到把原理和操作流程吃透;测量堤防数据时,哪怕是简单的读数,他也要反复核对三四次,生怕因自己的疏忽出误差。有一次,为了掌握“堤防裂缝监测”的技巧,他顶着38℃的高温,在堤坡上跟着前辈练习了一下午,汗水浸透了工作服,手上磨出了茧子,却硬是把“裂缝宽度测量”的误差控制在了0.1毫米内。
夜晚的办公室,成阳的灯总是亮到最晚。《黄河修防工》《堤防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等专业书被他翻得卷了边,书页上满是彩色标注和手写注解。难理解的“渗流计算”公式,他就拆解成步骤,结合白天的实操场景反复推导;新的工程技术要点,他做成思维导图贴在书桌前,睡前总要看上几眼。短短两年,他的笔记本攒了厚厚5本,从“堤防巡查流程”到“险情处置方案”,每一页都写满了他对治黄工作的专注。
备赛期:凭“较真劲”破难关,把训练场当成战场
2025年5月,河南省黄河河道修防工职业技能竞赛启动,成阳毫不犹豫报了名。从基层选拔到市级预赛,他一路过关斩将,可进入省级集中培训后,新的挑战又来了——竞赛理论命题不仅涵盖《河道修防工》高级工标准,还融入了黄河保护治理的新技术、新方法,实操项目更是紧贴一线,对速度和精度要求极高。
为了攻克理论难关,他把知识点按“基础理论、实操关联、新技术应用”分类整理,制成思维导图方便记忆;遇到“堤防渗流监测新技术”这类难题,他连续三天课后留在教室,缠着老师从设备原理问到实操细节,直到能独立画出监测流程图。实操训练中,他更是“较真”到极致:“堤防沉降观测”项目,他每天反复练习仪器架设、调平、读数,直到动作形成肌肉记忆;“管涌险情抢护”训练,他不仅按规范操作,还结合辖区河段特点,总结出“看土质、选滤料、控速度”的三步法,大幅提升处置效率。

每天训练结束,成阳都会花1小时复盘:理论错题对应的知识点、实操中的失误、老师的建议,甚至同组选手的优秀做法,他都一一记录在案。发现“工程检查”容易遗漏细节,他就模拟雨天、夜间等场景练习,强迫自己养成“逐点排查、逐项记录”的习惯。有次训练中,他因仪器校准失误导致数据偏差,当晚就留在场地反复练习校准步骤,直到凌晨才离开——这份“不找借口、只找方法”的韧劲,让他在备赛路上不断突破自我。
归岗位:用“真本领”担使命,把荣誉化作新起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决赛当天,面对理论考试的复杂题型,成阳沉着应答,凭借扎实的积累顺利完成;实操环节,他在“工程观测”中读数精准,“险情抢护”中处置果断,最终以总分第三的成绩斩获季军。站在领奖台上,他说:“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我守护黄河的新起点。”
如今回到水政监察大队岗位,成阳依旧保持着竞赛时的严谨。他严格遵照《水政监察人员工作守则》《水政监察人员行为规范》等制度要求开展工作,结合业务需求持续加强理论学习,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他整理的备赛笔记和实操心得,成了科室年轻同事的“学习手册”,休息时还会带着大家模拟险情处置,分享经验。“前辈把守护黄河的担子交给我们,就得把本领练扎实。”这是成阳常挂在嘴边的话。
从初入职场的“小白”到省级竞赛的季军,成阳用五年时间证明:青春的价值,在于把每一份责任都扛在肩上,把每一项技能都练到极致。如今,他依旧每天穿梭在黄河堤防上,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技能守护安澜——这位黄河岸边的“青春修防手”,正以奋斗为笔,在治黄事业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治黄人的精彩篇章。(孙云杰 李佩)
责任编辑:康春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