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堤坝兵”

——记孟州河务局一线职工杨光

河南黄河网 http://hnb.yrcc.gov.cn 时间:2025-09-10

2021年秋汛,黄河浊浪排空,风雨如磐。孟州河务局逯村控导工程管理班班长杨光,在工程巡查时发现根石坍塌险情,上报险情后,他随即带领职工扎入寒风冷雨中——脱鞋卷裤,装运沙袋,编扎铅丝石笼。雨水与汗水浸透衣服,双手磨出血泡,他浑然不顾,24小时未合眼,像一道钉在控导工程上的桩,在风雨中守护堤坝安全。

“守堤护坝是咱的本分,我是班长、又是党员,干工作就应该带头!”这句朴素誓言,正是杨光20年黄河生涯最坚硬的注脚。

褪下军装着工装  黄河岸边扎深根

2001年,杨光带着青春热血踏入军营,两年淬炼,“优秀士兵”的荣誉烙印下军人特有的坚韧底色。2005年退伍,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母亲河畔,在孟州河务局开仪控导工程管理班扎下根来。从军营到堤坝,阵地转换,忠诚与担当却一脉相承。

1757521213855.jpg

杨光在施工测量

初到工地,水准仪都支不稳,施工放线更是难题重重。这位倔强的退伍兵拿出了军人狠劲,白天在工地反复磨炼技术,夜晚在灯下钻研施工资料,不懂就虚心请教前辈。硬是凭着这股劲头,他迅速攻克难关,将水准仪、经纬仪、GPS测量仪等专业仪器操作得得心应手,运行观测、维修养护、防汛抢险等专业知识烂熟于心。20年来,从开仪到逯村再到化工控导工程,他先后参与完成防洪工程续建、水利工程标准化创建等30余项重大工程维修养护任务,军人的过硬作风,早已融入每一道精心守护的坝垛。

风雨中的“钉子兵”  秋汛里的“守坝人”

杨光管理的化工控导工程51道坝、6千米防护堤,是稳定河势的关键屏障。面对繁重任务和人手紧缺,他始终冲锋在前。汛期巡查,他带头加密频次,2小时一次,险情吃紧时甚至1小时一次,“白+黑”连轴转成为常态。

1757521172533.jpg

杨光在化工控导进行机械装抛铅丝笼抢险作业

2021年,面对严峻的黄河秋汛,自洪水预警拉响,杨光便以堤坝为家,把最危险、最繁重的任务扛在肩上。险情发生时,他凭借多年经验精准判断,昼夜不间断记录险情发展,为后方决策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在抢护现场,他连续24小时不眠不休,风雨中衣衫尽湿,双手布满血泡。同事们忆起这一幕感慨万千:“他整个汛期连轴转,轻伤不下火线,从不叫一声苦。”整整30多个日夜,他啃凉馒头、喝冷水,皮肤被河风吹得黝黑,手臂布满水泡,始终将“初心就是责任,使命就是担当”的信念刻在惊涛拍岸的最前沿。

创新为刃破难题  师徒结对传薪火

扎根基层一线20载,杨光从未停止对效率与效能的追求。他观察入微,勤于思考,针对工程养护痛点难点,用创新实践作答。

1757521124553.jpg

杨光参加黄委创新展示会

2017年,他研制的“QB-1堤顶积水抽排器”巧妙化解道路积水难题,获黄委“三新”成果认定,升级后的便携版效率远超人工。2018年研制的“新型黄河埽工技术培训教具”突破场地限制,让传统技艺传习更加灵活高效。2019年的“草皮种植管理轻型碾压设备”则显著提升了新植草皮扎根率……在他的带动下,班组成了“创新小阵地”。

他推行“师徒金搭档”,带领团队攻关,主持参与8项创新项目,推广应用成果丰硕,多次获黄委三新认定、河南省水利学会及河南河务局科技奖项。他本人也被河南河务局评为“师徒金搭档优秀奖”,将创新薪火播撒在治黄最前沿。

数字治黄“排头兵”  疫情防控“急先锋”

“老李,点开“运行观测”,把巡查问题和图片输进去,数据就自动传到系统里了……”在化工控导工程巡查现场,杨光正手把手耐心指导58岁的李师傅操作河务通APP。

1757521074056.jpg

杨光在化工班组操作孟州黄河保护治理现代化综合管理平台

作为班组长,他深知信息化是工程运行管理的倍增器。在推进班组“三基四化”建设时,他发现老同志对信息化设备犯怵,当即组织“技术帮扶对子”,年轻职工教操作,老职工传经验,短短一个月,班组全员便熟练掌握了无人机智能巡查、河务通APP数据上报、视频监控精准查险等数字化技能。凝视着监控屏幕上清晰的坝体影像,杨光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数字治黄,就像给黄河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有了它们,咱们守堤护坝,心里更有底气了!”

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他迅速响应,组织党员先锋队封堵滩区路口,劝阻人员流动,在水利风景区宣传防疫、疏散人群。居家期间,他主动向社区报到,带领小区党员顶风冒雨坚守执勤点,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人本色,化作社区群众心中的暖流和单位收到的多封表扬信。

二十载黄河岁月,从军营到堤坝,杨光骨子里那“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军人魂魄始终滚烫。他将军旅淬炼的钢筋铁骨化入巡堤守坝的坚实步伐,将党员忠诚融进抢险创新的每一次冲锋。手捧首届“十佳新时代黄河卫士”的荣光,身披河南黄河“爱岗敬业身边好人”的赞誉,他的身影依然忙碌于控导工程坝头——那身洗旧的工装裹着永不褪色的赤诚,在浩荡东流的黄河岸边,诠释着平凡泥土里如何生长出护卫国脉的挺拔脊梁。

黄河安澜的宏图里,正因千千万万个如杨光这般的星火坚守,方汇聚成照彻中原大地的璀璨星河。(谢静)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