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烈日炙烤着堤岸,空气中蒸腾着滚滚热浪。当大多数人在空调房里躲避酷暑时,有三个人却顶着烈日,踩着滚烫的堤岸,用脚步丈量着黄河的安危。他们是吉利河务局白坡工程班一线班组的职工,是母亲河最忠诚的守护者,是默默无闻却不可或缺的“黄河守夜人”。
烈日下的“铁脚板”
七月中旬,河南迎来极端高温,全天候“蒸烤模式”开启,中午十二点,白坡控导工程段地表温度已突破50℃。孟津黄河左岸,因河流初出峡谷且距库区较近,比降大、汇流快,再加上主汛期水位变化大,任何一处细小的隐患都可能酿成大险。时年40岁的焦朝辉,是吉利河务局白坡工程班的班组长,吃过午饭,他便匆匆带着两位组员出发了,每隔4个小时就要巡查一圈大堤,检查河势变化情况和坝体安全。他们手持探杆,穿着救生衣、拉着安全绳,沿着堤防一字排开,像扫描仪一样不放过任何“可疑”迹象。
班组成员开展工程巡查
“越是高温,越要仔细查!”焦朝辉抹了把汗,脚下的堤坡被晒得滚烫,穿着鞋踩上去甚至能感受到热气穿透脚底,三个人全身的衣服早已被汗浸透,紧贴在身上,脱下来能拧出一地的水。维护水厂正常生产运行、沿着河道和工程巡查,平均每天要走8公里,这样看起来枯燥机械的工作,成为了他们日复一日的常态。
泥泞中的“铁身板”
白坡工程班班组只有3名工作人员,由于人数较少,几乎没有轮班轮休,每次巡查都是一起上。两个人拉紧安全绳,一个人不断将探杆插入水中探测,这是每天必须要完成的根石探测工作,主汛期水流湍急,根石易发生走失,“黄河的脾气摸不透,咱们必须比它更细心。”小薛说道。
班组成员开展根石探测工作
1994年出生的薛依楠,是班组里最年轻的小将,主汛期的黄河含沙量大,水尺容易被泥沙淤积,影响水位观测精度。为保证水位信息的连续性和准确性,有力保障防汛工作的开展,小薛穿着救生衣开始清理水尺上的淤积物,“小心,小心,再小心!”话音未落,小薛已经一脚陷进淤泥里,等大家把他拉上来,裤腿上的泥浆不到十分钟就被烤成了硬壳,走起路来像穿着铠甲,随着他的动作不停地“掉着渣”。小薛笑呵呵打趣道“这算啥,去年汛期我整个人搞了一身泥,捞出来直接变兵马俑了!”
进行水尺清淤的薛依楠
如今的黄河岸边,新一代的“兵马俑”们正以身筑起坚固的防线,他们脚踩胶靴而非战靴,身着黄绿色救生衣而非青铜铠甲,手中的工具从戈矛变成了探杆,践行着黄河安澜的使命,守护着沿黄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河岸边的“铁嘴巴”
正值暑假,到黄河边游玩、钓鱼的群众逐渐增多,工程班的大哥黄夏昆坦言,“我们最怕两样,一是突发险情,二是群众下河。”
在黄河边长大的黄夏昆,小时候就爱跑去河边玩耍,父母总会反复叮嘱他:“河边危险,不要自己一个人去那边玩儿,离远点!”时光随着滚滚黄河一同流逝,那个曾经爱在黄河边奔跑的孩子也变成了一名黄河一线职工。就在前段时间,小浪底水利枢纽进行调水调沙,他们在巡查时发现几名群众在河边钓鱼,立即上前劝阻。“老乡!现在水流可快,万一上游加大放水量,咱跑都跑不及诶!”起初,群众不以为意,直到黄夏昆拿出手机,播放了一段黄河突发涨水的视频,他们才意识到危险,赶紧撤离。这样的劝离工作,每天要重复无数次,有时遇到固执的群众,他们甚至要一遍遍进行耐心劝导,一直守在河边,直到所有人安全离开。“汛期最容易出问题,我们多走一步、多说一句、多待一会,群众就多一分安全!”在2025年调水调沙期间,他们累计劝离涉危险水域群众500余人次。
黄夏昆劝离下河群众
随着信息化建设成果在一线的投入使用,当无人机掠过河面,传回的高清画面里,三个黄绿色的身影与浑浊的河水形成了鲜明对比。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不求鲜花掌声,只愿黄河岁岁安澜。他们是最可爱的黄河守护者,是母亲河畔永不褪色的忠诚卫士。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的故事,或许不会被广泛传颂,但黄河记得、岁月记得——曾有这样的“三卫士”,用无声的担当,守护着万千家庭的团圆。(张诗语)
责任编辑:来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