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石探摸——探水杆下的 “河道密码”
“根石是堤防的‘脚’,探水杆能‘听’出有没有松动。”每次根石探摸,他凭杆身震动的细微差异,就能判断出哪块石头“移位”了——这是“读河”的第一课,也是护河的第一道防线。
徒步巡查——用脚步“丈量”安澜
正午的堤防上,张雨露带领3名队员排成一列,开展徒步拉网式巡查。“工具是巡查的‘眼睛’,细节藏着河道的‘预警’。”他走在最前,每发现一块浮石就立刻用安全绳做好标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松动,可能就是汛期的隐患突破口。”
防汛培训——把“护河”本领传给更多人
“油锤打桩是防汛抢险的‘硬功夫’,桩子扎得稳,堤坝才能立得牢。”他紧握锤柄,讲解着“提锤稳、落锤准、角度正”的要诀,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却丝毫没影响他示范的精准度,“关键时刻,这一下就得定乾坤。”
闸室实操——在“读”懂设备中守护安全
“水闸是河道的‘阀门’,得先‘读’懂它的脾气。”他总说,护河不光要守堤防,更要让每台设备都“听话”,“设备运行顺了,河道才能安澜。”
智能观测——让科技为“读河”插上翅膀
“老经验得守,新科技得学。” 张雨露同志作为“老飞手”向青年职工讲解无人机飞行原理及安全规范中说道,“科技让我们‘读’得更准,护得更牢。”
夕阳坚守——绳扣里的守护传承
“打桩结的每一圈,都得像河道的防线一样严实。” 夕阳的光落在他翻飞的手指上,绳扣在掌心快速成型,“‘读河’要懂水的性子,‘护河’得让每个绳结都有扛住洪水的底气。”(张思轩)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