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下游濮阳县段蜿蜒的堤坝上,总有这样一道身影,十二载春秋更迭,他用双脚丈量堤坝安全,以脊梁扛起黄河安澜。他就是濮阳第一河务局南上延控导工程管理班班长李贯,一位将“守坝护河”刻入血脉、当作毕生信条的新时代治黄人。
初心就是压舱石:十二载风雨的卓绝坚守
“防汛工作大于天。”这是李贯常说的一句话。
南上延控导-8~35坝,是李贯的“战场”,作为班长,李贯深知“防汛无小事”。参加工作12年来,他从青涩小伙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险工班“主心骨”,他汲取知识,钻研技术,吃住在班组,奋斗在一线。
历经2020年防御大洪水实战演练、2021年伏秋大汛、2025调水调沙等,打过最硬的仗,啃过最难啃的骨头,一天24小时连轴转是常态,一次次突发险情将他从打盹中惊醒。“巡查是抢早、抢小、抢住的关键。”他带头执行“2小时一次夜巡”的铁律,天未亮第一个起床的是他,午夜零点仍不放心最后一个入睡的还是他,12年的坚守,练就了一身精钢铁骨,也走出了累计1.2万公里的巡查路,相当于绕黄河下游堤防30余圈,更是郑州到北京3个往返的距离!
舍家为河,黄河岸边写忠诚。十二个中秋、十二个春节,无数个本该团聚的日子,李贯的身影始终钉在坝头。“守不住这道坝,对不起身后的父老乡亲!”风雨之夜,别人往家赶,他却向着最危险的河段逆行。他把对家人的愧疚深埋心底,化作守护万家灯火的无穷力量。
险情就是冲锋号:与洪水较量的精准预判
精准预判,化险为夷。2023年调水调沙期间,黄河流量持续超4000立方米/秒,李贯连续数日坚守坝头。一次深夜巡查,他从异常水声中嗅到危险,判断坝岸根石正遭洪水猛烈淘刷。
河道巡查
危急时刻,他腰系安全绳,毅然踏入湍急洪流,在同事拉拽下完成险情摸排,随即指挥抢险队连夜抛石固坝,仅用1小时便化解重大风险。2025年汛前,受对岸高村险工河势来溜变化及对岸滩地影响,南上延9至14坝持续发生险情,他带领班组“全天候盯防”,累计处置险情23次,抛投石料5337立方米,创下该河段汛期抢险强度纪录。创新建立“4次根石探测+夜间2小时巡坝”机制,实现了“险情发现零延迟、处置零失误”。
测量出水高度
生死考验中的硬汉柔情。2021年至2023年调水调沙及“七下八上”期间,李贯带领班组搬运石料、加固堤坝,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一口凉水,昼夜鏖战在工程第一线,为了大坝安全,舍小家顾大家,顶风冒雨,时刻守卫在黄河岸边。他说:“坝安,才有千家万户的安宁。”每一次洪峰安然过境,都是他和战友们用汗水乃至生命危险换来的勋章。
技术就是生命线:从实战中淬炼的治黄尖兵
传授水尺观测
科技赋能,新技术融合。李贯深谙“技术是防汛的核心战斗力”。他积极推动班组人员学习运用无人机巡检、遥感监测、河务通系统等科技手段,实现了对河势河情的实时监测和评估。同时,他潜心钻研铅丝笼制作、柳石枕捆抛等传统绝活,将“老手艺”与“黑科技”完美融合,将南上延打造成防汛尖兵的“明星班组”。
打破壁垒,跨区域协作。2025年调水调沙期间,李贯与山西万荣河务局蔡志峰团队结对交流。两地河工共享河势数据、协同制定抢险方案,形成“联防联控”新模式。李贯坦言,“防汛是全局之事,单打独斗难成气候。”这种开放协作的精神,让南上延控导工程班成为黄河流域互帮互学、协同作战的标杆。
传承就是接力赛:用脚步书写的江河忠诚
严师出高徒的“传帮带”。作为班长,李贯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头等大事”。他制定“阶梯式”培训计划,手把手带新人辨识险情、操作设备。
现场制作防汛工具
“实战是最好的课堂!”青年骨干赵忠锐回忆说,“从抛石点位到绳索绑扎,李班长每个细节都抠得很严,让我们在摔打中快速成长。”在他的带领下,班组形成“老带新、强带弱”的传承链,一批技术能手脱颖而出。
李贯坚持“党建红”融入“黄河安”。他牵头开展“微党课进班组”活动,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守护安澜的磅礴力量。以优良的班风班貌和善打硬仗、持续作战的过硬作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项项宝贵的荣誉,成为黄河岸边一座坚不可摧的“红色堡垒”。
十二载初心不悔,十二载寒来暑往,李贯将最炽热的年华献给了黄河。从烈日炙烤的坝体到冰封河面的巡查路,他一走就是1.2万公里,他正以新时代的“长征路”,带领班组牢牢铸就南上延岁岁安澜的“水上长城”,以青春与热血年复一年默默守护着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传统治黄到智慧防汛,从单兵作战到协同联动,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治黄人的使命与担当。如今,南上延控导工程43道坝垛在他和班组的守护下固若金汤,而他本人,早已成为沿岸百姓心中信赖的“移动安全坐标”——每当洪峰过境,只要看到那个手持探水杆的熟悉身影,人们心中便有了底:“李班长在,堤坝就安!”(高恒超 张煜川)
责任编辑:来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