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作黄河畔,有这样一位守护者:他把军旅笔墨的遒劲带入黄河文化研究,用近三十载光阴在黄河文化的沃土上耕耘,从新闻报道通讯员到黄河文化研究者,从史料搜集者到文学创作者,他的足迹始终追随着黄河的阵阵涛声,呼应着焦作黄河岸边号子的回响,从历史走向今天。他,就是焦作河务局黄河文化守护者杨保红。
军旅笔墨:练就扎根大地的笔力
1986年,怀着成为军旅作家的梦想,杨保红入伍到新疆边防。通过参加部队组织的新闻报道培训班,他在军地报纸上发表了新闻稿件。1988年,杨保红考入西安陆军学院,假期里他主动到西安晚报社拜师学艺。他白天穿梭于西安的大街小巷采写民生新闻,晚上在宿舍整理素材,常常写到晨光微亮。那段日子,他养成了 “脚底板下出真知” 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四年后,他军校毕业分配到步兵第415团。仅在连队一周,便被抽调到师组织科编撰《步兵第一三九师师史》。回忆起这段经历,杨保红说:“编史让我学会了严谨,每个时间、每个地名都要反复核对,这种较真的劲儿,后来用在了黄河史料考证上。” 正是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深耕黄河文化埋下了伏笔。
黄河情缘:从治河实践到文化深耕
与黄河结缘的故事发生在1998年,杨保红转业到武陟第一河务局。从军营到河防,身份变了,但对文字的热爱从未改变。很快《黄河报》《中国水利报》上渐渐频繁出现他的名字。他成了单位的 “笔杆子”,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发表了上百篇反映治黄工作的新闻报道。
杨保红参加焦作市出彩河南人楷模发布厅进机关专场活动
2006 年,他参与黄委组织的 “人民治黄60年” 创作活动,与黄河报主编胡述范、山东河务局张光义共同撰写两万字长文《以水为师 与河共舞》,这次创作让他的目光从治河实践转向了黄河文化的深层肌理。随着武陟第一河务局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的推进,开始在堤防工程上建设黄河文化景观。从此,杨保红与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精耕细作:让沉睡的史料 “活” 起来
2008 年,杨保红向河南省社科院黄河文化高层论坛提交《武陟黄河御坝考证》论文,为了弄清御坝的修建年代和结构,他顶着烈日在御坝周边实地勘探,丈量古堤坝尺寸,对照清代《河防一览》等文献反复考证,最终得出的结论被文史部门采纳,为御坝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杨保红(左二)参加温县黄河志评审会
2012年,他积极参与武陟县申请黄河文化之乡,提供数万字的史料,厘清了武陟黄河文化的发展脉络。2013 年武陟成为全国首家 “黄河文化之乡” 时,他也被县黄河文化研究会聘为研究员。在同事们的眼中,黄河文化和他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多年来,他撰写的《〈贡禹〉大丕考》获黄委首届黄河文化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大禹治水之 “水” 考论》获中国水利学会征文三等奖,从新闻写作到学术研究,他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跨界。
薪火相传:让黄河故事走进人心
杨保红不仅是黄河文化研究者,更是黄河文化的传播者。
他让黄河文化融合到治河工程,有温度、有看点。工程文化是河务部门传承黄河文化的重要方向,他积极参与推动治黄工程与文化元素深度融合。近年来,孟州开仪黄河文化苑、沁河杨庄改道纪念亭文化展览馆应运而生,这两个项目被水利部、黄委认定为首批治黄工程与黄河文化融合示范点,他说:“让冰冷的堤坝有了文化温度,这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他让黄河历史汇集成册,有史实、有品位。他陆续编撰出版了《焦作黄河志》《焦作黄沁河 2021 年罕见长汛实录》,两部作品均获焦作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2023 年,《河南黄河故事・焦作卷》出版,书中收录的 30 多个故事,都是他和团队从民间搜集整理的珍贵记忆。
他让黄河故人故事集结成篇,有情怀、有力量。2023 年,他的河工小说《最后的河兵》出版,以民国黄河治理为背景,讲述河兵们的家国情怀,入围 “豫版好书” 并入选中国水利公众号推荐书单。今年即将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黄河御坝记》,聚焦康熙末年武陟黄河决口治理史,讲述张鹏翮、陈鹏年等治河能臣的故事,他说:“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嘉应观的御坝精神被更多人铭记。”
从军营到黄河岸边,从新闻写作到文化研究,杨保红用一支笔书写着对黄河的热爱。他的故事里,有军人的严谨执着,有河工的坚韧坚守,更有文化守望者的赤子之心。在焦作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的征程上,他如堤坝般默默矗立,守护着黄河的历史记忆,更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黄河精神,让黄河文明在时代长河中持续焕发璀璨光彩。(办公室)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