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勤为笔书安澜

——记范县河务局防汛办负责人范书勤

河南黄河网 http://hnb.yrcc.gov.cn 时间:2025-08-26

黄河的浪涛奔涌不息,冲刷出两岸的岁月年轮,也镌刻着一个人与母亲河的半生约定。从青丝染霜到两鬓凝雪,范书勤用三十载春秋,在黄河岸边,以勤为笔、以志为墨,写下一部属于黄河人的赤诚史诗。

1756140743930.jpg

初心如磐卫大河

“家住黄河边,黄沙飞满天。”范书勤的童年记忆里,黄河是咆哮的猛兽,是漫天飞沙的苦涩,却也藏着滚烫的梦。爷爷讲述刘邓大军渡黄河时眼里的光,父亲在堤坝上扛沙袋的忙碌身影,在他心中埋下了“治黄河、护家园”的种子。

1995年,他如愿成为黄河人,却很快被现实“上了一课”,面对复杂的治黄工程,浅薄的专业知识让他力不从心,他毅然背起行囊,赶赴开封黄校深造。三年里,课本被翻得卷了角,页边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口袋里总装着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随时记下闪过的疑问。

1999年夏天,范书勤带着一箱子笔记和满脑子的知识回到黄河岸边。当领导将黄河大堤加高加培二标技术负责人的担子交给他时,他抚摸着口袋里那本磨破了皮的黄校笔记,突然明白:开封的三年不是逃避现实的避风港,而是为了更好拥抱黄河的修行场。那些在灯下啃下的公式、课堂上记下的要点,都在那一刻化作手中的标尺、眼中的准则,让他从理论的学习者,蜕变为独当一面的治黄技术骨干。

他用“多看、多跑、多思、多记”的笨功夫,在烈日与泥泞中丈量每一寸堤岸,当工程以“优良”等次通过验收时,他手掌的老茧与晒黑的皮肤,成了青春最鲜亮的勋章。

铁骨为堤战洪涛

黄河的脾气,藏在汛期的每一场考验里。那浊浪翻滚的急流里藏着吞噬一切的力量,骤然暴涨的水位下暗涌着撕裂堤坝的隐患,每一场汛情都是对治黄人专业、担当与意志的淬炼。范书勤的三十载治黄路,就在一次次与黄河风浪的交锋中,将身影深深烙进防汛抢险的战场。

2003年9月,29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裹挟着泥沙奔涌而来,吴老家控导工程刚竣工的6道堤坝在大溜顶冲下摇摇欲坠。范书勤第一个跳进没膝的稀泥,拉柳,搬石、扛沙袋,号子声一声声压过浪涛。有人鞋陷在泥里,便光着脚奔跑;有人饿到发颤,啃口馒头又冲向险情。他站在雨幕中指挥,声音早已嘶哑,却坚定如堤坝,直到所有险情化险为夷,他才发现双脚早已被碎石划破。

2021年元旦,范书勤凭借扎实的经验基础和卓越的治河技能,承担起范县河务局防汛办公室负责人的重任,他深知防办是防汛工作的“神经中枢”,他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治黄经验融入日常管理,让每一项决策都扎根实战、指向安澜。

同年秋汛,成为了范书勤履职中的终极试炼。持续强降雨让黄河下游险情迭起,他带着三十年积累的经验,在指挥部微弱的灯光下推演汛情。手指划过地图上的每一处险工,仿佛能听见堤坝深处的细微声响。“52坝再巡查一遍!”“立刻调用铅丝笼加固堤脚!”精准的指令穿透雨幕,当最后一处险情被成功处置,朝阳正从河面升起,他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映着范县河段安然流淌的碧波。而黄委嘉奖令上的烫金大字,是对他“人水较量”中专业与胆识的最高褒奖。

三十年间,他带领团队抢护险情八十余次。每一次汛情警报响起,他的身影或是在堤坝上弯腰查看裂缝,或是在指挥部里分析水文数据,亦或是在培训场上示范捆扎家伙桩。黄河记住了他湿透的衣背、磨破的手套,更记住了他那句“只要我在,堤就不能垮”的誓言。

智创防汛开新局

治黄的智慧,既要扎根传统,更要拥抱革新。当科技的春风吹进黄河岸边,范书勤率先举起创新的旗帜,用一项项实打实的科研成果,推动防汛工作从“人防”向“技防”跨越。

他牵头研制的“堤防排水沟快速成型机”,在2020年斩获河南河务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让堤防养护效率大幅提升;主导的“黄河堤坝抢险技术动漫”项目,先后拿下河南河务局科技火花奖一等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及濮阳河务局创新成果特等奖,用生动直观的形式让抢险技术“活”了起来;带领团队研发的“黄河堤坝抢险技术三维仿真培训系统”,更是荣获黄河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为防汛培训提供了沉浸式教学工具。

他还聚焦一线需求,研发出“前垮式手摇高效撒肥机”“锂电式标志牌清洗装置”等实用工具,分别斩获濮阳河务局创新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其后者还入选河南河务局科技火花奖二等奖。2024年,其主导的“数字可视化防汛仓库管理系统”“林喜才劳模创新工作室VR技术应用”通过黄委“三新”认定,“基于B/S架构的可视化防汛仓库管理系统”获河南河务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用数字化手段为防汛管理赋能。

这些摆满书架的获奖证书,是他向科技要安全的有力见证。同时,他像一位细心的匠人,将三十年实战经验熔铸成40余项技术文件,《范县黄河防汛预案》《滩区迁安救护方案》里的每一条规程都凝结着抢险教训;撰写的多篇技术论文在专业刊物发表,将宝贵的基层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治黄智慧;推动的工程资料标准化管理,让每段堤坝的“健康档案”都清晰可查。

薪火相传续安澜

如今的范书勤,两鬓已染霜色,但站在黄河岸边的身姿,仍如当年那般挺拔。他看着岸边的绿色长廊延伸向远方,护岸工程在阳光下泛着青光,总会想起爷爷那辈治黄人在寒风中巡堤的身影。“黄河安澜半个多世纪”的奇迹,是几代人用肩膀扛出来的,而他要做的,是让这份奇迹延续下去。

1756140799699.jpg

1756140830109.jpg

在青年职工眼中,他既是严师,更是领路人。工地上,他手把手地教年轻职工测量放线;课堂上,他把抢险故事转化为生动的技术案例;他组织的防汛演练,比实战还要严苛;他搭建的技术比武台,让年轻的“后浪”们能够尽情施展才华。他还带领着年轻人学习调水调沙技术,看着黄泥沙在科学调度下奔腾入海;参与滩区生态修复工作,让曾经的飞沙地如今也能长出灿烂的油菜花。当年轻的治黄人从他手中接过工具时,也接过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黄河精神。

三十载风雨,他与黄河互为见证。黄河的涛声,是他生命里最动听的旋律;堤坝的长度,是他人生中最厚重的刻度。从听黄河故事的孩童,到写治黄传奇的长者,范书勤用一生回答着初心之问。当又一个清晨来临,他踩着露水走上堤坝,身影与朝阳、黄河融成一幅灿烂画卷——画里有他的青春,有黄河的安澜,更有一代代黄河人写不完的担当与热爱。(陈坤)


责任编辑:来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