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抢险“新兵”到“传帮带”骨干:陈彦来的黄河安澜守护之路

河南黄河网 http://hnb.yrcc.gov.cn 时间:2025-08-26

作为原阳河务局防汛抢险专家,陈彦来身经百战,参与过2012年武庄控导工程抢修、2016年堤防整修、2018年三教堂、徐庄、仁村堤等多处重大抢险工程。然而,他守护黄河的起点,始于那个刻骨铭心的雨夜。

淬火成钢:实战中的成长

起点:雨夜洗礼

初出校门的陈彦来,面对原阳双井工程突发险情,毫不犹豫加入了亦工亦农抢险队。没有大型机械,沉重的物料全靠人力肩扛手抬。泥泞湿滑的坝堤上,沉重的负荷压弯了少年的脊梁,磨破了稚嫩的肩膀,让他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抢险就是与时间赛跑”。在老队长带领下,他学习巡查坝头,聚精会神观察水流形态、坝体裂缝、根石走势等细微异常。奔涌的水声、松动的土石,每一次巡查都伴随风险。这次经历,让体力的极限、经验的匮乏、观察的重要和老队员的精神,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进阶:运筹帷幄

三十多年后,2021年7月,特大暴雨袭击新乡,卫辉上乐村镇卫河告急时,陈彦来已非昔日少年,而是抢险现场技术总指挥。深夜抵达,他顾不上疲惫,立即查勘。凭借丰富经验,他精准判断:暴雨致河堤滑坡、路肩下沉引发裂缝。面对复杂局面和有限物料,他当机立断制定综合方案:石粉灌缝封堵、土工膜覆盖防雨、砂石土袋压重固坡。方案迅速实施,险情暂缓。

次日暴雨持续,陈彦来深知被动防御不足,毅然带队徒步巡查卫河及东孟渠两岸8公里堤防。风雨泥泞中,他不放过任何隐患,每到薄弱点便就地组织,手把手指导:“加固基础!”“裂缝马上黏土封堵!”他因地制宜提出方案,清晰讲解要点,高效协调人机料,确保精准处置。这8公里,丈量着他的责任与担当。

接连几天,卫辉险情此起彼伏。陈彦来转战东孟姜女河和卫河两条战线,沉着应对50余处滑坡、渗水、管涌险情,调兵遣将、制定方案。深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成为他的定海神针。六天五夜的高强度作战,是对他体力、脑力、意志力及指挥、应急、协调能力的极限考验,他将专业素养化作了守护生命的安全屏障。

薪火相传:“传帮带”的担当

陈彦来的“传帮带”情怀,深植于黄河血脉。他的父亲是守护黄河的双井班班长,常在饭桌、堤边向他讲述抢险故事、水情规律、识险“土方子”,成为他抢险的启蒙老师。这份责任与热爱,如同黄河水在他血脉中流淌。

从双井抢险的“小陈”到指挥若定的“陈工”,角色的转变不仅是技能的成熟,更是接过父辈旗帜、传承使命的自然选择。看到年轻同事求知的目光,源自父亲的“传帮带”责任便被唤醒。

在单位,他利用间隙、研讨会,结合父辈所授与自身经验,向年轻人讲解黄河险情演变、传统工法精髓与现代技术应用,图纸、堤防、模型都是他的教具。

2021年卫辉抢险,成为他“传帮带”的生动课堂。徒弟刘胜彬协同作战,陈彦来不仅是指挥官,更是导师。他带刘胜彬到险点前沿分析成因、讲解原理、传授要点;在安全前提下,让刘胜彬指挥处置,自己观察指导、关键时刻点拨;休整间隙快速复盘。陈彦来席地而睡的疲惫、泥水中徒步8公里的执着、危急中的沉着,本身就是对徒弟和年轻队员最深刻的无声教育。

在陈彦来的悉心培养和重大实战淬炼下,刘胜彬迅速成长,如今已成为抢险队伍中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是“传帮带”的闪亮成果和黄河精神传承的体现。受他影响指导的年轻人远不止一个,单位抢险队伍的整体技术、应急能力和责任意识在无声传承中持续提升。

初心如磐:守护的使命

从原阳双井的青涩洗礼,到多次驰援外地,再到新乡暴雨中的力挽狂澜——陈彦来的每一次出发、坚守与传授,都贯穿于四十余载的黄河守护之链。这条链,一头系着父亲讲述的故事与责任,一头连着徒弟刘胜彬等新一代日渐坚实的臂膀,他正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

“抢险就是责任,经验传下去,堤坝才更牢。”这句朴素却千钧的话,道尽了他的信念与使命。这责任,是对堤防和千万家园的庄严承诺;这传承,是将父辈坚守与自身淬炼所得,化作守护黄河安澜的不竭薪火。他深知,唯有让经验流动、技艺生根、精神延续,才能筑起抵御洪水的铜墙铁壁。

陈彦来,是万千黄河守护勇士中的闪亮一员,更是重视实战砺兵、崇尚技术传承传统的生动缩影。他不仅用专业担当化险为夷,更以“传帮带”的自觉热忱,为队伍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让“老带新、新促老,技术不断代、精神永流传”蔚然成风。

此刻,无论他身处何方——刚结束支援、投入备汛,或在堤坝上为年轻面孔讲解技术——那专注的身影,与四十多年前双井堤上扛料疾行的少年,在黄河奔流的背景下,时空交错,信念如一。

黄河安澜,是代代守护者以智慧、汗水乃至生命铺就的征程。陈彦来从肩扛手抬的学徒,到运筹帷幄的专家,再到倾囊相授的导师之路,正是这条征途上最坚实动人的足迹之一。(王焱楠)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