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亿万华夏儿女心目中的圣河,亦是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对大河之下的开封而言,黄河对其影响远远不止于此。
开封,黄河之畔的历史文化名城,“一城宋韵半城水,梦华飘溢伴汴京”。开封与黄河渊源深厚,可以说是因水而起、伴水而兴。但开封也多次被淹没在滚滚黄沙之中,“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龙亭宫,宫摞宫,潘杨湖底几座宫”,福亦黄河,怨亦黄河。黄河,在千百年的岁月中,在开封这段“地上悬河”,书写着古都的千年兴替,演绎着大河与古城的精彩故事。
黄河畔水韵明珠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一路呼啸奔腾,波涛万里,汹涌澎湃,黄河之水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纵横决荡。
古城的繁华,离不开一个字——水。黄河是开封地理文化景观的塑造者,黄河带来的肥沃土地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推动了开封城的形成与发展,使其成为大河岸边一颗璀璨明珠。
上古时期,开封地区就是三皇五帝部落的主要政治中心之一,这里有黄帝、炎帝、仓颉等人物的诸多遗迹。开柳路黄河大堤往南几百米处,路边高悬着一个名为“轩楼”的地名牌,并不显眼,但轩楼村却是一个与轩辕黄帝有特别关联的村庄。在龙亭区柳园口乡东北部,临近黄河大堤,有一个高4米、占地约30平方米的墓冢,上覆风沙土,如沙丘状,这是开封仓颉墓,《水经注》《太平寰宇记》《陈留风俗传》等著作对此都有记载。
“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大禹治水,九河即通。夏代国君予逐水迁都至老丘,也就是今天的开封祥符区杜良乡国都里村。战国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后,开挖鸿沟,将黄河水引入郑州圃田一带,沟通相连淮河、济水、泗水等河流,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中原水运河网,大梁由此成为当时各诸侯国中最繁华的城市,“北据燕、赵,南通江、淮,水陆都会,资用富饶”,达到了“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战国策·齐策五》)的强盛局面,奠定了作为“王者之都”的基础。东晋时期,鉴于汴河水运的发展,将陈留郡治设在汴河之滨的浚仪。南北朝时期,汴河畅通,遂在浚仪立梁州,辖陈留、开封、阳夏三郡。北周改梁州为汴州,足见汴河地位的重要。隋代开通济渠,引黄河水经汴州通淮河直达江浙,汴州位于该渠的咽喉位置,是大运河重要的节点城市。由于在漕粮运输上的突出地位,汴州逐渐发展成为北方经济、军事重镇。唐刘宽夫《汴州纠曹厅壁记》记载:“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五代时期,汴州进一步发挥水运区位优势,先后成为后梁、后晋、后汉和后周的国都,称东京。这时开封逐渐取代了长安、洛阳的地位,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到了北宋,汴梁城更是“四水贯都”、漕运兴盛,汴河分流三分之一的黄河水,带来北宋“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盛世繁荣。
天水一朝,煌煌宋都。秀丽有致的宋词与黄河的涛声在这里交织。苏轼、欧阳修、司马光、沈括、程颐等文人墨客集聚于此,杰作频出,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举世闻名。他们开创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的宋文化,达到了那个时期中华文化发展的巅峰。
“曾观大海难为水,除去梁园总是村。”开封,是万古黄河伟大的作品之一,不断绘就中华绚丽多彩的文明册页。
悬河之下殇悠悠
黄河,成就了开封,也造就了它千年的繁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水旱灾害频发,因此被称为“中国之忧患”。
“河底日隆堤日高,黄河竟是天上涛。”黄河冲出邙山后,进入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床坡度变小,流速减缓,泥沙沉淀,河床被日渐抬高。河床高悬开封市区地面以上7米至10米,黄河滩面与开封铁塔13米高处水平。因黄河被两岸大堤夹护着从开封城北高处汹涌流过,形似天河,这里就有一个别称——“地上悬河”。
黄河开封河段
开封城的命运起落浮沉,皆因这条河。公元前225年,秦攻魏,围魏都大梁。秦将王贲引鸿沟之水灌大梁城,城破魏亡。即使在繁华的北宋时期,东京城也历经多次水患和战乱。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黄河在开封决口,溃水自安远门冲入城内,“淹没官民廨宇甚众”(清《祥符县志》)。尤其是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围开封,明政府与李自成军先后在黄河掘堤引水,开封全城被毁。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自张家湾(今开封市水稻乡)决口,淤灌开封城。数百年间,黄河河道变迁频繁,常多股并流,极不稳定。史料记载,自金明昌五年(1194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黄河开封段决口338次,开封城先后7次被淹,15次被洪水围困,4次遭受灭顶之灾。
禹王台又名古吹台
位于开封城区东南的禹王台,又名古吹台。明嘉靖二年(1523年),因开封屡遭黄河水患,为怀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建禹王庙,禹王台故此得名。
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的“重修河南省城碑记”,记载了开封旧城被淹以及新城修建的经过。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水从张家湾决溢,灌入开封城。开封北大清真寺主殿南墙镶嵌着一块石碑,即包拯“龙马负图处”碑,该碑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黄河大堤黑岗口一带被挖掘出土,是民众祈求禹王护佑黄河安澜的产物,后因黄河冲刷淤积,被埋入地下。据学者研究,此碑与明末清初开封仓颉庙传承的“龙马负图处”碑为同一块碑,这些都是洪水泛滥的佐证。
镇河铁犀
开封北郊乡铁牛村供奉着一尊明代铸造的镇河铁犀,通身黑亮,独角朝天,目光炯炯,造型雄健,背上铸有《镇河铁犀铭》,是民族英雄于谦在开封做河南巡抚时为镇河而建造。开封柳园口黄河大堤、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杭州西湖畔和黑岗口河势观测台旁的镇河铁犀,均为这尊铁犀的复制品。
林公堤石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巍巍林公堤护古城。黄河大堤柳园口附近,有一段似月牙般的大堤,它张开双臂拥抱黄河。这段弓形大堤为林公堤,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在开封张湾村处决口后,虎门销烟功臣、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发配新疆途中临危受命修建,是唯一以历史人物命名的黄河堤防。林公堤左起水稻乡马头村,右至柳园口乡小马圈村,长8756米。至今,这段堤防抵御着滚滚黄河水的冲击,成为开封市的一道防洪屏障,守护着古城开封。
“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从开封兰考的铜瓦厢决口,这是黄河最后一次自然大改道。支流出东明北经濮阳、范县,至张秋镇穿过运河,夺大清河河道,于利津牡蛎嘴入海。
开封城摞城
滚滚黄河水,年复一年淘尽了东京的铅华,一次又一次淤平了汴梁的故垒。在开封地下3到12米的深处,叠罗汉似的摞着清、明、金、北宋、唐、魏6座城池。数次被黄河洪水淹没,数次又在原址上重建,开封城中轴线一直未曾改变,造就了地上“悬河水”、地下“城摞城”的亘古奇观,这种百折不挠、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开封的特质,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属性。
大河盛世古都安
黄河安危,事关大局。
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在人民治理黄河历程中,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他分别在济南、徐州、兰考、开封、郑州、新乡等地对黄河进行考察。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开封柳园口险工,望着滚滚黄河惊涛拍岸,感叹道:“这就是悬河啊!”第二天,毛泽东主席即将离开开封,临行前他再次叮咛“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人民领袖对治理黄河发出的伟大号召。
开封,位于黄河下游南岸之滨,地处黄河“豆腐腰”最脆弱位置,河道形态复杂,河道宽、浅、散、乱,游荡多变,畸形河势时有发生,加之滩区人口多、与主城区距离近,地势低洼,“上仰黄流,如履釜底”,一旦冲决,城毁人亡。清代河道总督靳辅在《治河奏绩书》卷四中说:“开封之境皆浮沙,河流迅驶,一经溃决,如奔马掣电,瞬息百丈,工程必大,而下埽更难。故前代河决之患,此地常十居七八。”办好黄河的事情,成为开封黄河人代代相传的使命。
红洋楼——国共黄河归故谈判旧址
千里惊涛伴硝烟。1946年,冀鲁豫解放区行政公署成立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人民治理黄河机构,拉开了人民治理黄河事业的序幕。1949年,华北、中原、华东三大解放区成立三大区统一的治河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开封城隍庙后街开始办公。在开封市禹王台金梁里街25号,有一栋风格独特近百年的两层建筑,坐北朝南,主体呈红色,开封人习惯称它为红洋楼。《开封协议》在这里签订,它见证了国共黄河归故谈判的激烈场面,揭穿了国民党“以水代兵”的企图,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人民治黄历程。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黄河下游先后进行3次大修堤,相继修建了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等干支流水库;开辟了东平湖、北金堤分滞洪区,初步形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在开封境内,87.67千米的黄河大堤被数次改建加高,15处河道工程和539道坝、垛、护岸沿河建设,黄河防洪工程体系日臻完善,经12次超10000立方米每秒洪水的考验,安然无恙。
2003年蔡集抢险场景
忆往昔,2003年蔡集抢险仿佛就在眼前。那年秋天,黄河流域遭遇异常严重的华西秋雨,黄河兰考段出现罕见的重大险情。9月18日,群众修建的渠堤与蔡集控导工程坝垛连接处发生溃口,水流从蔡集控导工程坝垛上首漫过,兰考北滩进水,河水漫滩。河势持续右滚,口门不断刷深扩大,10余万人受灾被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广大党政军民迅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抗洪大决战。
昨天,抢险战旗猎猎,人声沸腾。而今,悬河安澜,人民安居乐业。黄河明珠开封已经涅槃重生、生机勃勃。
潮涌汴梁逐浪高
大河潮涌,奔腾入海。汴梁之地,欣欣向荣。
黄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很重,一次次不辞辛苦,奔赴沿黄考察调研,足迹遍布大河上下、长城内外。
2019年9月18日,注定要浓墨重彩地载入治黄史册。当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一张黄河保护治理的新蓝图就此铺展开来。
兰考堤防行道林
开封,开封,开路先锋!开封正全力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踔厉奋发,延续壮美黄河的千年神韵。
胸怀初心,使命在肩。结合黄河开封段悬河奇观等区位优势,开封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出台《开封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工作方案》,逐一落实“一带、一馆、一城、一中心、一讲述地”引领性项目……一截截垒砌,一寸寸夯实,一方方润泽,世界历史文化名都的宏伟蓝图正在慢慢变成现实。
2020年1月10日,在河南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开封代表团向大会提交的《关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郑汴洛黄河文化旅游带的议案》被确定为大会议案,提议让“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的历史文化景观串珠成线,打造世界级的黄河文化旅游带。2021年4月30日,在郑州、开封、洛阳三城联合发起首届黄河文化月背景下,《芳华开封》特刊顺利出版,充分展现古城开封的历史、人文、美景,吸引更多人走进开封、走近黄河。
美国东部时间2021年12月31日,一场文化盛宴徐徐开启,古都开封神韵吸引了世界目光。夜幕降临,华灯绽放,金链串珠,火树银花,夜游开封、清明上河园等开封文化元素惊艳亮相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面向世界展示开封风采。
开封黄河生态廊道
黑岗口引黄闸
兰考东坝头险工段
祥符埽工文化广场
仲夏时节,开封黄河沿岸,芳草萋萋,鸟鸣声声,野趣盎然,人如在画中游。87.7千米的沿黄生态廊道全线贯通,慢行系统全部建成,黑岗口生态修复绿化景观工程成为开封文化旅游的新地标。兰考东坝头黄河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示范基地成为中国共产党伟大治黄成就的生动讲述地,成为开封第二个国家水利风景区。“黄河埽工”成功入选开封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建的黄河埽工文化广场,吸引众多群众休闲游玩。开封秉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理念,对不适宜发展林木的滩区土地以草压沙,苜蓿、菌草、万寿菊等种植面积已达6000余公顷,不仅完善了黄河滩区生态防护体系,而且形成了兰考饲草基地、祥符区花卉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当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大量种植泡桐,半个世纪过去,兰考泡桐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发家致富的“摇钱树”,“焦裕禄精神”也成为亿万群众心中永不磨灭的丰碑!
兴利除害,风雨兼程。2021年的秋汛防御见证了开封力量。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10万多人加固堤防、日夜坚守,成功处置贾鲁河祥符区段、双洎河尉氏县段漫堤、决口险情,确保了开封黄河安澜,实现了零伤亡和大灾之后无大疫。
得黄河水的滋养,开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黄河累计向开封城区供水300亿立方米,黄河水已然成为开封城的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一川清流,两岸锦绣,开封“一渠六河”民生工程就是最好的例证,它历经4年,终于在2020年4月30日全线通水,实现滨水景观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防洪除涝与生态修复以及水环境治理深度融合,成为治水兴水、消除黑臭水体的典范。黄河水在开封流淌出幸福河的模样。
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在开封市金明大道与黄河大堤交叉口的东南角,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它是开封黄河生态廊道的重要节点工程,建成后将与柳园口国家水利风景区连为一体,成为开封市北部又一重要的生态休闲游憩场所。
千秋伟业初心永固,百年激荡梦想仍在;展我治黄万里图,千年悬河向天歌。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见效中,开封唱着“黄河号子”,勇立潮头、奋楫争先。(柳平)
责任编辑:来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