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流」幸福河畔踏歌行

河南黄河网 http://hnb.yrcc.gov.cn 时间:2023-09-19 来源:郑州日报

这是一场慢行黄河的发现之旅,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这更是一场交流互鉴的文化之旅……2023年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活动期间,“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中外媒体黄河行活动精彩纷呈。9月14日至16日,中外媒体记者先后走进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黄河博物馆、少林寺等地,聆听中华文明演进的郑州鸿音,探寻黄河文化承传的郑州注解,见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郑州实践。

文明鸿音“郑”嘹亮

3600多年前的星空下,巍巍亳都起于大河之滨,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滥觞之地,在几千年的文明演进中,续写着古今同地、文脉不断、人脉不息的郑州鸿音。

f3d3572c11dfa9ec3a146702c4c8380f918fc196.webp.jpg

嵩山少林,四海名扬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新华 摄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是郑州作为我国八大古都的核心文化载体,丰厚的商都文化更是郑州独具个性的文化名片。”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副院长、副研究馆员马玉鹏说。

走进“巍巍亳都 王都典范——郑州商代都城文明展”主题展,讲解员从“文明摇篮”“玄鸟生商”“巍巍商都”“大邑商都”“四方之极”“生生不息”“守望保护”七个单元,为中外媒体记者揭开了郑州这座沉睡了3600年都城的神秘面纱,展示厚重的商都文化和最长的城市延续脉络。

站在商城墙纵剖面断面前,看着各个时期的夯土层,来自“阿根廷华人在线”的万学栋深受震撼:“3600年前的城墙,到现在还能看到,非常了不起,真是古今同地、文脉不断、人脉不息。”

3801213fb80e7bec47acc19c893676349b506b7a.webp.jpg

“只有河南” ,品读中原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新华 摄

“今天在郑州商城遗址博物馆系统了解了整个商城3600年前是一个怎样的面貌,对我来说是大开眼界。在黄河畔有这样一座城市,经过了3600年的岁月洗礼,依然欣欣向荣,我期待把我看到的这些现象记录下来,向大家讲述新时代的郑州故事。”中新社记者韩章云说。

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中外记者还参观了“奔流——鲁迅博物馆藏黄河流域石刻拓片展”,感受黄河沿岸石刻艺术的精美绝伦。

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杭侃介绍说,此次展览精选鲁迅先生本人珍藏的近百件黄河沿线拓片和个人印章等文物,其中包括鲁迅珍藏的著名汉代摩崖石刻“汉三颂”中的“两颂”——《石门颂》《西狭颂》整拓,史学和书法爱好者可以一饱眼福。

“这些被鲁迅视为凝聚‘国魂’的遗物,深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既为鲁迅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厚的人文精神滋养,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举办这样的展览,让人们从中品味黄河文化的博大,感受鲁迅先生的精神,从中汲取力量,也是对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杭侃说。

文化承传起新潮

行走在中原大地上,伸手一摸就是两汉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数不清的文化珍藏灿若星辰,道不完的名人骚客流传千古。在这片土地上,一座新起的幻城喃喃低语,轻声向每一位来客发出“你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的低喃,用让人目不暇接的一幕幕戏剧诠释郑州对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的当代表达。

a044ad345982b2b75b2a637997b504e377099bff.webp.jpg

嵩阳书院,文脉悠远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新华 摄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演出时长最长的戏剧聚落群之一。当中外媒体记者来到这里,一片红绿扑面而来,饱满的高粱穗挥扬着枝叶,诉说着发生在这片黄河畔土地上与“土地、粮食、传承”有关的故事。

在21个剧场、近700分钟的剧目和近千名演员的生动演绎中,这座以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以沉浸式戏剧艺术为手法,以独特的“幻城”建筑为载体的幻城,让一众中外媒体记者叹为观止、热泪盈眶。大家通过可触、可感的种种现代艺术形式,近距离感受着悠远厚重的黄河文化,聆听黄河和河南交错辉映的历史回响,回望生动出彩的黄河故事和中原文化。

“在河南处处可见黄河文化的独特性,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将它呈现出来,虽然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考古学家,但我觉得一切都是从黄河开始的。”俄罗斯巴什基尔电视台记者马琳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的杜甫故里,媒体记者们走进“诗圣”杜甫出生和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观看由三幕幻影成像、三维动画视频等高科技手段加持的精彩展演,系统地了解杜甫的生平、杜诗精华以及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卓越成就。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资深记者周冉是第一次探访杜甫故里,她用“很震惊”来概括自己的感受。她说,杜甫故里相关古迹保护得很好,回顾杜甫生平的多媒体演出形式也很新颖。

d6ca7bcb0a46f21fd51a08ed513ca46c0c33ae03.webp.jpg

戏剧幻城,如梦如幻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新华 摄

“杜甫是一个真正的家国诗人,很能代表中国诗人的风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是我们应该多对外传播的诗人,非常值得向国外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进行宣传推介。”周冉说。

参加本次中外媒体黄河行活动的外籍媒体记者很多都听说过少林寺,但几乎都不知道在哪儿。此次走进少林寺,他们才搞清楚这块被誉为“功夫圣地”的确切位置。

来自中国网西班牙语频道的潘阿里是一位中国功夫爱好者,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学习的时候就学习过中国功夫,这次来到少林寺,他感觉很震撼。“来到少林寺,来到少林功夫发源地,对我这个中国功夫爱好者来说有一种朝圣的感觉。”潘阿里说。

在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外籍媒体记者仿佛又置身中国“国学殿堂”。中国古代文化大家司马光、范仲淹、程颢、程颐等都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也堪称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中华民族儒家文化在此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1c950a7b02087bf42c3feaae54cb982010dfcf4f.webp.jpg

观星台上,探知浩渺星空 郑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梦瑶 摄

在嵩阳书院的先圣殿,面对中国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塑像,潘阿里行了一个标准的拜师礼:“我非常喜欢中国文化,所以要向孔子行拜师礼,也是我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崇敬。”

黄河乐章和合起

初秋时节,徜徉在黄河滩地公园的绿色海洋里,斑驳的日光在茂密的林木中游弋穿行,时不时洒落片片金黄,优雅的白鹭在星海湖面撒下投影,让中外媒体记者沉浸在大美惠济的生态之美中,大家纷纷拿出相机、手机,一路走,一路拍,定格着黄河在郑州流淌的无限风光。

“河南高标准建设沿黄生态廊道,给母亲河‘镶’上了‘绿飘带’,光惠济段就有21公里长。”乘坐敞篷摆渡车行驶在疏影路上,郑州市惠济区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赵阳向记者们介绍。及至郑州黄河滩地公园南裹头广场的观景台,媒体记者们被眼前的壮美景象所吸引:大河横流一望无际,绿树成荫苍翠挺拔,飞鸟盘旋倏忽而至,蓝天白云分外妖娆,黄河正在这片土地唱响一曲幸福的欢歌。

83025aafa40f4bfb51367fe6a657b7fcf6361847.webp.jpg

博物馆里,见证大河泱泱 郑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梦瑶 摄

郑州黄河滩地公园建设发展局局长赵红勋介绍说,郑州市为促进黄河文化传播,结合道路交叉口、人文历史遗址,打造了不同规模层次且带有黄河文化的休闲广场、服务驿站等生态景观节点,建设了一个“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的休闲体验区,让人们可以近距离感受黄河之美。

“第一次来到郑州南裹头观景点,我发现这里真的是一个观赏黄河的绝佳去处,我也将用自己的报道,更好地把这里的生态之美、文化之美介绍给更多的中外游客,讲好黄河故事。”环球网记者代玉被“惊艳”了。

在黄河博物馆,外籍媒体记者们把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恩慧教授围在中间,就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提问。被问到最多的就是“为什么要叫黄河?”“黄河在发源地时水是清澈的,流经黄土高原时随着诸多带有泥沙的支流的汇入,以及对河道的冲刷,黄河带入了大量的泥沙,才形成了黄色。黄河进入河南后,也冲刷出了黄河中下游广袤的平原,这里适宜农耕、适宜人类居住,就此诞生了中华文明。”江恩慧深入浅出的讲解让记者们收获颇多。

“我知道了中华文明孕育在黄河两岸,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对于这条河流,人们充满敬畏之情,加强环保和治理,努力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来自英国的记者泰勒说。

“来到郑州,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文明、黄河文化,感受到了河南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这里是文化富矿,特别吸引我。回去之后我会讲好黄河故事,让更多的人走进河南,了解河南。”匈牙利《世界中国》杂志记者维克多同样对这场文化之旅意犹未尽。

三天时间里,中外媒体记者品读“天地之中”的厚重历史,饱览“华夏之源”的源远流长,感受“功夫郑州”的独特魅力,他们将所看所思所想化为一篇篇报道发向海内外,在世界各地讲述动人的黄河故事、河南故事、郑州故事,让世界进一步了解郑州、认识河南、读懂中国。

本报记者 武建玲 杨丽萍 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