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落天润中原

河南黄河网 http://hnb.yrcc.gov.cn 时间:2023-09-18 来源:河南日报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召开座谈会,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

万里黄河,险在河南。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理念的引领下,我省准确把握黄河保护治理的重要逻辑关系和重大实践问题,在守护母亲河、聚焦生态河、打造数字河、依托文明河、目标幸福河上不断彰显新作为。近日,本报记者围绕“五条河”,走访黄河两岸,生动展现新变化、新活力、新气象。

1694910868317177.jpg

黄河马渡作为郑州市沿黄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示范(9月15日摄)。谭勇 李重阳 摄

守护母亲河

黄河岁岁皆安澜

□本报记者 李运海

秋高气爽。9月15日,站在开封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堤坝上眺望黄河,只见河水静静流淌,微风吹起细细的水波。

正在巡河的开封第一黄河河务局抢险队队长张飞说:“汛期可不是这般模样。”

黄河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之一,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说法,黑岗口就是“豆腐腰”的“腰眼”。黄河行至黑岗口,高出地面11米,“河从屋顶过,船在空中行”。黑岗口河段河床游摆,河道最窄处仅有200米,汛期险象环生。2021年,黄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秋汛洪水,黑岗口遭遇严峻考验。

张飞带着抢险队吃住在堤坝上,不分昼夜地巡查险情、加固堤坝。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化险为夷,实现了“不伤亡、不漫滩、不跑坝”的防御目标。他说:“守护好母亲河,确保黄河岁岁安澜,是我们一代代黄河儿女的责任。”

历史上的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然而,从1946年人民治黄开始,黄河先后经历过12次超过1万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但两岸大堤安然无恙,频繁决口改道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取得这一非凡成就,主要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采取的一系列治黄手段——

整修加固险工、控导工程500多处、坝垛1.4万多道,以坝护弯,以弯导流,确保黄河河势相对稳定和安全;先后4次加高培厚大堤,土方量相当于15座万里长城。

过去,黄河干流上没有一座水库,现在,从龙羊峡到小浪底,从沁河河口村到洛河故县,干支流水库群如同一串串明珠守护着黄河,加之北金堤、东平湖等分滞洪区的开辟,形成了黄河“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

黄河的复杂在于泥沙含量高,大量泥沙淤积在黄河下游河道,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实施调水调沙,成为解决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关键措施之一。

小浪底水库是黄河调水调沙“排头兵”。经过连续22年的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道主槽不断萎缩的状况得到初步遏制。张飞说:“现在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降低3.1米,过流能力显著提高,中小洪水漫滩概率减小。”

从一名白皙青年到皮肤黝黑的粗犷汉子,黄河岸边的风吹日晒在张飞的脸上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他是个“黄三代”,希望自己的儿女有朝一日也能接过延续了三代的“接力棒”,继续守护黄河。

母亲河的岁岁安澜,是一代代黄河儿女共同的“黄河梦”。如今,大美黄河生机勃勃,日新月异,正在演绎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

聚焦生态河

生态长廊入画来

□本报记者 谭勇

“太美啦!”9月14日上午,秋高气爽,在马渡观河广场观景平台上,三位打扮时尚的老年骑行团成员一边忙着打卡拍照,一边感叹。

他们身后的黄河静谧地流淌着,尽管已经入秋,黄河两岸依然绿意盎然,不远处刘江黄河大桥上车辆川流不息。

马渡曾经是黄河的古渡口。这个昔日黄河上的险工段,如今以水为脉,以绿为魂,打造亮丽景观,绘就生态画卷。

顺着马渡观河广场继续向东,记者来到了马渡金水黄河最美观河点。“这里既有长河落日,也有落霞孤鹜,更有长天秋水;既有渔舟唱晚,也有雁阵惊寒,更有在水一方。”惠金河务局办公室负责人孙金丽介绍,每逢节假日,这里游人如织,围得水泄不通。

惠金黄河岸边风景独好不只在马渡,如诗如画的32.14公里的黄河堤防,色彩斑斓的省道,繁花簇簇、柳叶蓁蓁,不计其数的珍稀鸟类在这里安家落户,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如今驱车在312省道,双向4车道共46米宽的大路敞亮通达,绿化带内青草铺地、鲜花绽放、绿树成荫;堤顶道路两边,紫荆、云杉、红枫、银杏等一路相伴,花开四季不停,色彩绚丽缤纷;景台、步道各具特色,群鸟栖息,游人如织,让气势恢宏的黄河又平添几分柔美;防洪工程整洁美观,生物防护体系完整,标志标牌规范统一、布局合理;一线班组用上了高科技,智慧巡河查河为“幸福河”保驾护航……

“从右岸黄河大堤‘零公里’一路向东到金水马渡,沿途有四季植物园、南裹头、将军坝、河韵碑林、花园口记事广场、郑工堵口文化广场等22处自然人文景观,俨然就是一条‘三十里彩色画廊’。”孙金丽无比自豪地说,“近年来,黄河马渡积极融入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已经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带上的明珠。”

惠金黄河三十里画廊是我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来自省生态环境厅的最新消息,如今我省沿黄河干流建成了1268公里复合型生态廊道,完成造林503.6万亩,森林抚育577.5万亩,西起三门峡、东至开封的绿色廊道,成为当地百姓的生态廊道、致富廊道、幸福廊道。

随着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到三门峡栖息越冬的白天鹅达1.5万只,三门峡成为全国首个“白天鹅之乡”。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的生态美景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打造数字河

洪水预报“准早快”

□本报记者 刘晓阳

一台普通配置的笔记本电脑,输入各种参数,多久能精准预报出120小时后1.9万平方千米范围内洪水的演变过程?答案是,只需5分钟。

前不久,在迎战第五号台风“杜苏芮”暴雨中,由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河设计院”)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洪水预报模型,准确预报了黄河一级支流伊洛河的洪水过程,为黄河防汛赢取了主动。

黄河中游小浪底大坝至花园口断面区间(以下简称“小花间”)位于黄河中游的最后一段,是黄河下游主要洪水来源区之一。

“小花间形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巨鸟,伊洛河流域是其中的一只大翅膀。”黄河设计院规划院水文泥沙所副所长李荣容给记者打了个比方:伊洛河流域内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暴雨形成的洪水源短流急、预见期短,洪峰流量平均占小花间洪峰流量的74%,黄河下游防洪的关键在于解决伊洛河洪水预报的“卡脖子”难题。

伊洛河流域暴雨洪水具有强度大、涨势猛、洪峰高、历时短等特点,加之流域内大量水库、堤防以及铁路、公路、桥梁、橡胶坝的建设,对产汇流过程影响很大,导致伊洛河洪水预报难度大、精度低。

在“准”字上下功夫,精细刻画洪水形成过程。该研发团队在地形地貌刻画、产流模式、汇流模拟上下功夫,构建具有物理机制的数学模型,在1.9万平方千米的流域内,形成上万个90米×90米的网格单元,精细刻画每个网格单元的物理特性。

在“早”上动脑筋,延长洪水预见期。用足洪水预警预报第一道防线的信息,采用数据同化及人工智能技术,最大限度降低降雨时空分辨率带来的误差,高精度刻画降雨时空分布规律,延长降雨预报期,在提高预报精度的同时,实现短中长期预报。

在“快”字上找突破,提升算法效率。创新设计并行计算算法,实现了计算单元间无依赖关系和有依赖关系的全部并行计算,普通单机配置实现万平方千米以上流域分钟级计算。

黄河安澜离不开科技支撑。去年,黄委印发《数字孪生黄河建设规划(2022—2025)》,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支撑带动黄河保护治理现代化的步伐加快。从小禹智慧防汛机器人到数字孪生小浪底建设,来自黄河设计院的多项“硬核”技术不断显现。

“打造数字河,持续推进水利模型和防汛、水调等‘2+N’项业务应用的系统研发,并在信息资源整合、全面透彻感知、智能语音和智慧应用服务方面深入探索和升级,推动‘数字水利’向‘智慧水利’提升迈进,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黄河保护治理重大实践。”黄河设计院董事长安新代表示。

依托文明河

黄河号子代代传

□本报记者 刘晓阳 本报通讯员 李娜

听过黄河号子吗?

“河有三湾,哦嘞,啊喂,抬起硪,来打夯……”9月15日,在黄河中牟段,黄河号子传承人、中牟河务局职工刘东东随机向记者表演了一段。

黄河号子声和着滔滔黄河水,不禁让人沉浸其中。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孕育了绵延不断的华夏文明,凝聚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承载着黄河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黄河号子便是展示中华文明的一个“窗口”。

自古黄河多洪泛。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人们在与洪水抗争中,辛苦劳动,互相协作,就这样,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的黄河号子在“嗨呦嗨呦”声中横空出世。

据刘东东介绍,黄河号子按工种大致分为船工号子、硪工号子、河工号子,演唱方式分为领唱、齐唱等,共同构筑了谱系庞杂的黄河号子家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黄河防汛手段机械化程度的提升,与原始劳作技艺紧密联系的黄河号子一度发展停滞,加之一代代老河工的退休和离世,黄河号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2008年,黄河号子迎来了保护与传承的转机。在河南黄河河务局的全力申报下,黄河号子与长江峡江号子、酉水船工号子作为江河号子,一道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0多年过去了,热爱黄河号子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身为河道修防工的刘东东就是其中之一,并成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传播者。

在黄河号子传承人的口传心授下,刘东东已学会10余段黄河号子。在传唱黄河号子时,他还会带上亲手制作的打硪器具木质模型,向观众普及传统抢险技能,解答黄河号子的内容和应用场景。

乘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东风,在中牟河务局赵口工程管理班,伴随着黄河号子声,师带徒传技能、同事相互切磋技艺的场景每天都在传统防汛演练场上演;与此同时,借助信息化防汛手段,一线班组工作人员则开始使用全天候河道巡查预警无人机,对防洪工程、滩区、河道自动巡查……当新与旧的黄河防汛手段在此交汇,黄河号子所携带的黄河文化穿透力变得更加震撼。

“下一步,我还想在黄河号子传播中,加入更多新时代元素。都说‘让文物活起来’,也希望能让黄河号子‘活起来’。”刘东东畅想,也许不久的将来,可以把抢险场景设置在公园广场,让黄河号子表演成为人们感受黄河水文化的音乐盛宴。

目标幸福河

安居乐业幸福滩

□本报记者 刘晓波 逯彦萃

住在黄河岸边的老乡对黄河的感情是复杂的,他们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依水而居,他们又与水患斗争,饱受“三年垫台,三年攒钱,三年盖房,三年还账”的生活畏惧,日子过得苦凄凄。

濮阳县习城乡徐寨村支书徐明堂记忆里就有这样的片段。“以前住的都是土坯房,老鼠、蚊虫比较多,几个月洗不了一回澡,身上的衣服就没干净过。”徐明堂回忆,那时候人均一亩地,挨着黄河边吃不上黄河水,滩区也没机井,种庄稼全靠天吃饭,年景好能裹住吃喝,遇上灾年,一家人温饱都是问题。

而今,这样苦难的场景只能定格在历史照片上了。

9月15日,记者来到习城乡习城新村社区,一排排四层步梯洋房整齐排列,社区内文化广场、幼儿园、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还配套有便民服务厅、居民议事厅、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7个活动中心。

习城新村是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乡镇安置区,目前安置了滩区13个村庄,已入住搬迁群众2160余人。

今年48岁的徐寨村村民王美玲2019年搬迁到习城新村,住着120平方米的大房子,屋内家具家电配套齐全。

“家里的老人刚开始不愿意搬,原来守着滩区还能放个羊、种点地,一搬过来想着干啥事都得花钱,怕生活没保障。”在村里和家人的劝说下,老人想通了,社区还给安排了公益岗,每天打扫卫生就能领工资。

王美玲家的6亩地全部流转,每年每亩地800元的流转费,她在社区对面的加油站上班,每月工资2500元,老公在广州打工,每月也有万把块钱。

徐寨村从滩区整体搬迁到习城新村后,原来的宅基地复耕300多亩地,承包给种粮大户,每亩地流转费640元,一年可给村集体增加收入近20万元。

原来各家各户的耕地也纳入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了机井,刷卡就能浇地。“村民将土地流转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将土地承包给种粮大户,村民收取流转费,村集体每亩地收取50元服务费作为村集体收入。”徐明堂说。

让搬迁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产业必不可少。

与习城新村一路之隔的濮阳县美施宝电器有限公司,10条流水线正在加足马力生产电暖扇,每个人只负责其中一道工序,个个都是熟练工。

徐寨村村民吴银敏负责最后的成品质检,每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有4000元的工资。“大专毕业后我在苏州一家电子厂上班,工资虽然比这儿高,但每天花销也不少,现在从家到厂子只用5分钟,孩子在习城新村的社区幼儿园上学,守着老人和孩子还能挣到钱,幸福感更强了。”吴银敏说。

在濮阳县,像徐寨村这样整体迁建的村庄涉及沿黄7个乡镇48个村。濮阳县发改委副主任田忠民介绍,按照“靠近县城、靠近乡镇政府驻地、靠近产业园区”的总体规划,濮阳县共建设安置区7个(乡镇5个、县城2个),目前已全部完成搬迁,滩区群众住上了新房,拔掉了穷根,实现了安居乐业,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度提升。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看到村里在外干大厨的不少,徐明堂瞅准时机,正在筹建厨师培训基地,不仅帮助村民培训技能、持证上岗,还帮助联系省城的饭店和酒店推荐就业岗位,带动更多滩区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