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滨,法治护航。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两年来,焦作河务局以“守护母亲河”为使命,将法治思维贯穿黄河保护治理全过程,在严格执法中筑牢安全屏障,在生态工程中彰显法治理念,在协同共治中凝聚多方合力,在全民普法中厚植法治信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责任与担当。
铁腕执法强监管 筑牢安澜“防护网”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焦作河务局深知,严格执法是守护黄河安澜的“硬核支撑”。两年来,该局聚焦主责主业,以“零容忍”态度打击水事违法行为,构建起“制度严密、监管有力、处置高效”的执法监管体系。
织密巡查网络,消除监管盲区。针对非法盗采砂石、违规建设碍洪设施、非法垦殖等“老大难”问题,焦作河务局创新推行“市局指导、县域联合、异地执法、互查互评” 监管模式。两年来,累计开展巡河10.9万公里,出动执法人员7400人次,用脚步丈量出对母亲河的忠诚。同时,引入无人机、远程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构建“天空地”立体化监管网络,对重要河段、敏感水域 24 小时实时监测,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滩区执法监督检查
关口前移治未病,刚柔并济护秩序。该局坚持“监管与服务并行”,建立涉河建设项目全周期监管机制,从项目审批到施工、运营,全程介入“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水域岸线空间管控。通过定期开展河道“体检”,对苗头性问题及时预警、提前介入,两年来以黄河保护法为依据立案并结案3起,将水事违法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在执法过程中,既保持法律的“硬度”,又传递服务的“温度”,主动为企业提供涉河建设合规性指导,变“被动执法”为“主动服务”,实现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协同联动破壁垒,凝聚共治“一股劲”。独木难成林,百花方为春。焦作河务局积极搭建跨部门协同平台,联合河务、水利、生态、交通等11家涉河单位,建成市、县两级水行政联合执法协作平台,推动形成“信息共享、问题共商、执法联动”的工作格局。依托河长制优势,建立“河长+检察长+警长”协同机制,携手市河长办、市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开展联合巡查,督促属地落实整改责任,推进“四乱”动态清零。与郑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共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和巡回法庭,将司法“哨所”前移至河道一线,通过现场庭审、以案释法,让法治精神浸润沿河群众心田。
生态工程筑根基 绘就绿色“新画卷”
生态文明,法治先行。焦作河务局将黄河保护法的生态保护要求融入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以“零缺陷” 管理理念打造“质量、安全、廉洁、绿色”精品工程,让法治理念在黄河岸边落地生根。
绿色工程扮靓河道,生态效益持续显现。在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十四五”防洪工程焦作段等项目中,该局将生态设计标准纳入合同条款,创新性对52处河道工程 760道坝坝顶进行绿化,种植各类树木50万棵,消除缺损断带36千米,构建起 “坝顶生态林、堤肩景观带、堤脚防护带”的立体绿化体系。如今的焦作黄(沁)河沿线,长堤蜿蜒如带,两岸绿树成荫,20余处标准化堤防文化广场、黄河左岸零公里文化广场等景观节点串珠成链,形成“两河三廊”的生态文化景观带,实现了从“工程水利” 向“生态水利”的华丽转身。
武陟黄河堤防文化广场
科技赋能智慧治河,管理效能显著提升。无人机巡检替代人力踏勘,建模技术应用于工程监测,自动化系统实现水情实时预警……科技元素正深度融入黄河治理。该局建立网格化智能监管平台,整合无人机巡查、视频监控等数据,形成“监测—预警—处置”闭环管理,工程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文化融入赋能发展,法治阵地提档升级。在推进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该局注重挖掘黄河文化、法治文化内涵,将 “党建、生态、文化”三大美学理念融入工程景观。17 处 “普法长廊” 沿堤而立,7 处法治文化基地成为“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重要节点,联合郑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建立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不仅是执法办案的前沿阵地,更是面向群众的法治教育“实景课堂”。每逢节假日,这里都会举办法治讲座、模拟庭审等活动,让群众在感受生态之美的同时,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
防汛保安护河宁 织密安全“责任线”
“黄河宁,天下平。” 防汛安全是黄河保护的重中之重。焦作河务局以黄河保护法为遵循,构建“责任明确、预案科学、保障有力”的防汛体系,守护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压实责任链条,完善指挥体系。该局配合市防指成立黄(沁)河防汛分指挥部,建立“1+1+5+17+5”防汛抗旱指挥体系,明确党政领导、防指统筹、河务支撑、部门协同、群防群控的责任分工,推动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从“有名” 到“有实”转变。每年组织市防指成员单位、沿黄乡镇负责人开展防汛培训,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推演,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
细化预案体系,强化实战演练。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该局修订完善《焦作黄(沁)河防洪预案》《防汛应急预案》,细化不同量级洪水的调度措施和抢险方案,组织专家评审3次,确保预案科学可操作。编制《焦作黄(沁)河防汛手册》,涵盖河情水情、工程险情、抢险技术等 7 大板块,成为防汛人员的“百科全书”。每年开展防御大洪水实战演练,检验队伍协同作战能力,2024年成功应对台风“格美”及多轮强降雨,实现“零伤亡、零决口”目标。
防汛技能竞赛
夯实物资保障,提升应急能力。建立“工防+人防+技防 +物防”四位一体防汛机制,汛前对根石、河势、涉水危险源进行拉网式排查,完成36处险工险段加固;储备铅丝笼、防汛石料等物资20余万吨,组建专业抢险队与群防队伍 20支,开展 “三训三赛”及防汛“大练兵、大比武” 活动,提升队伍实战水平。2024 年调水调沙期间,通过实时监测河势变化,提前部署防守力量,圆满完成各项观测任务,确保河道行洪安全。
普法强基润民心 共谱法治“协奏曲”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焦作河务局以让黄河保护法普及大众为目标,创新形式、拓展载体,让法治宣传走进群众、融入生活,形成全民护河的良好氛围。
多维宣传出新彩,法治理念入人心。借“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契机,借助焦作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电台、微视直播平台等多渠道传播法治观念,推出焦作普法卡通品牌“小水滴”,增强普法趣味性,《焦作黄河小水滴讲黄河》微视频荣获河南省法治动漫大赛三等奖,通过“萌化” 表达让法律条文更易接受。利用广播电台、微视直播等平台开展“云端普法”,覆盖人群超 20 万人次,让法治声音“声”入人心。
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普法宣传
精准滴灌广覆盖,凝聚护河共识。针对不同群体定制 “普法套餐”:对内部职工,成立宣讲团开展“黄河保护法进一线” 6 期,参与“法护黄河杯”知识竞赛,选拔 20 名选手组成代表队,荣获省局团体一等奖;对高校师生,联合焦作师专开展“法律进高校”活动,通过模拟执法、案例研讨,培育社会法治力量;对社区群众,走进省焦作监狱、沿线村庄开展“微宣讲”,让法治意识融入日常生活。
阵地建设提品质,打造普法“新地标”。沿堤打造17 处“普法长廊”,图文并茂展示黄河保护法要点及治河成效;7 处法治文化基地全部纳入“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成为群众休闲学习的“打卡地”。最具特色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定期举办公开庭审,组织群众旁听涉水案件审理,通过“现场说法”让法律威慑力触手可及。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两年来,焦作河务局以法治为桨,在黄河保护治理的征程中破浪前行,实现了从“单项执法”到“系统治理”、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 的转变。站在新的起点,该局将纵深推进法治建设推动黄河保护治理再上新台阶,让母亲河在法治的护航下河清海晏、碧波荡漾!(郑方圆)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