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清晨,焦作移民堤开仪段薄雾轻笼,堤坡上的草皮舒展着嫩绿的叶片,狗牙根的坚韧交织成毯,露珠在叶尖折射出晶莹的光。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生机勃勃的堤岸,半年前还是“风过见黄土,雨落留沟壑”的裸露地带。焦作河务局工务科的同志们正蹲在草丛中记录数据,他们手中的记录本里,藏着让黄河堤防四季常青的秘密。
焦作移民堤化工段草皮现状
直面“年年种草不见草”的痛点
“汛期一场雨,刚种的草就被冲得七零八落。”在焦作河务局工务科的办公室里,大家指着一张张堤防照片叹气。照片上,堤坡上的草皮东一块西一块,裸露的黄土在雨水冲刷下形成道道沟壑。黄(沁)河工程管理范围内,“年年种草不见草”是长期困扰管护人员的难题——新植的草皮,要么在夏季高温中枯黄,要么在暴雨后被冲毁,回填水沟浪窝后重新种植,又会陷入“冲刷—补种—再冲刷”的恶性循环。
今年年初,一场针对草皮防护的专项攻坚启动。工务科牵头开展“优化提升黄河工程裸露区域草皮覆盖率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定下三个硬目标:解决草皮裸露问题、增强抗冲刷能力、形成标准化种植模式。“不仅要让草活下来,还要扎稳根,真正发挥生态防护作用。”技术员们带着这样的决心,开始了一场与自然规律的博弈。
科学试验里的“草种辩证法”
焦作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7月最高温可达40℃,1月最低温约-9℃,这样的气候条件对草种是极大考验。技术团队从气候特点入手,筛选出5组草种组合方案,既有冷季型的早熟禾、高羊茅,也有暖季型的狗牙根,通过“冷季型+暖季型”混搭,试图平衡不同季节的生长需求。
焦作开仪控导工程坝面植草
焦作黄河左堤涝河口段植草试验
为验证方案可行性,团队选定涝河口黄河左堤46+020-46+120段作为试验场,总长100米的堤肩及堤坡被划分为5段,每段按不同方案种植。5月,草籽采购到位,却遇上涝河口工程施工修路占用堤肩,试验不得不暂缓。“不能等!”大家决定先在其他区域开展验证:6月,老田庵闸闸后区域试种草皮移植,大玉兰控导坝顶采用传统植草,两种方式都长势良好;驾部附近的播撒草籽试验却因天气影响效果不佳,团队当即调整策略,改为“植草与播撒草籽相结合”。
7月的几场降雨带来了转机。武陟第二河务局驾部控导、沁阳河务局沁右20+200段抓住降雨期移栽草皮,自然降水让草皮成活率显著提高,缓苗时间也大幅缩短。“这说明种植时机比单纯的技术手段更关键。”技术员们总结出经验:利用降雨期种植,既能减少人工灌溉成本,又能让草皮根系快速适应土壤。
从试验田到标准化的进阶之路
如今,涝河口试验段的施工顺利完成,团队已抓住适宜的降雨天气完成种植工作。按照计划,这里严格按20×20、25×25间距规范植好了草皮,同时考虑到冷季型草籽的生长特性,其播撒工作将安排在9-10月份进行,届时将同步播撒5组混合草籽,借助彼时的气候条件助力种子萌发。“详细记录各试验区块的草种生长数据,这是形成标准化方案的重要基础。”技术员们已经备好观测表,将定期跟踪已种植草皮的生长速度、覆盖率、耐旱性等指标。
虽然尚未经历冬季,冷季型草种的耐寒性还需时间验证,但接下来,团队将用三个月时间持续观测,年底前完成试验总结,形成可推广的标准化植草指南。
焦作化工控导工程坝面植草
焦作化工控导工程草皮现状
“等标准方案落地,全局6个水管单位都能用上这套技术。”站在即将完工的试验段旁,技术团队的同志们眼中满是期待。不久的将来,这套凝聚着智慧的种植方案,将让黄(沁)河工程的裸露区域披上绿装,让堤防在生态防护的守护下更加稳固。而那些在试验田里生长的草种,也终将沿着河堤蔓延,书写出黄河岸边的绿意篇章。(张庭祯)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