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夏的黄河孟州段,绿意沿着生态廊道向天际延展。工程堤头,一座刻着“1958-2025”的纪念碑在晨光中静立。66岁的退休技师赵发元轻抚碑文,掌心划过“千里之堤,始于足下”的遒劲刻痕。河水汤汤,浪花卷起泛黄的记忆——67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洪水阻击战,正是今天智慧防汛体系的原点。
薪火照长河:灯火的传承
1958年7月17日,黄河水文记录为孟州刻下惊心动魄的印记。大流量洪峰如巨龙翻腾,东曹段堤防在巨浪冲击下簌簌落土。“洪水高过门楣!”当时23岁的治黄队员王郁录至今记得父亲出征前的场景:油布裹着被褥,马灯吊在腰间,斧头别进草绳腰带。
月黑风高的抢险现场,数百盏马灯在惊涛间连成星河。时年20岁的第一代党员突击队长刘洪楠纵身跃入漫溢处,用身躯抵住摇摇欲坠的柳石枕。“填土!打桩!”浸透汗水的号子在浪涛中破碎又重聚。当洪峰过境,36小时未眠的治黄人倒在泥浆里酣睡,堤坡上排列着57双磨穿底板的布鞋。
2019年,这座载入《黄河志》的“零公里纪念碑”落成时,已是耄耋之年的刘洪楠坐着轮椅前来。看着碑座灯光模拟的1958年马灯阵列,老人泪洒衣襟:“当年提着灯守堤,就怕火苗被风吹灭;现在这灯火,永远灭不了咯!”
砥柱立中流:洪峰上的旗帜
2021年秋汛,黄河遭遇历史以来最严峻考验。10月5日凌晨,孟州化工控导工程25坝传来险情警报。湍流快速啃噬坝基,二百多平方米的根石走失区正急速扩大。
“党员突击队,集合!”时任队长的杨光将无人机遥控器塞进雨衣。夜视镜头刺破雨幕,GPS精准标定坍塌坐标。大功率对讲机传出嘶吼:“物资组!48片铅丝笼立即装车!”
泥泞堤顶,34岁的党员李海超深陷及膝淤泥。搬运组刚抬来的50公斤防冲体压得他肩膀青紫,塑料雨靴裂口中不断渗出泥浆。“沙袋给我!”他夺过队员手中的编织袋甩上肩头,脖颈暴起的青筋在探照灯下格外醒目。这个平素沉默寡言的人,此刻嗓音嘶哑如破锣——这已是他连续值守的第五个暴雨夜。
险工段另一侧,10名队员组成的增援队正在打桩加固坝裆。51岁的经验丰富的技师李继忠踩着湿滑的坦坡,将最后一根柳桩砸进急流。“我守过38年洪水,”抹去脸上的雨水,他拍着胸前的党徽,“共产党员,就得在黄河里炼成钢!”
新程共奔赴:智慧的翅膀
2023年投入运行的孟州黄河保护治理现代化综合管理平台智慧防汛平台,蓝色光幕正进行模拟洪水推演。“现在启动‘四预’联动机制。”工程师行鑫鑫选择“8000立方米每秒洪峰”选项,大屏开始展示淹没范围、水头演进的预演视窗,同时在侧边栏可以查询到物资预置分布、应急响应预案等内容。
“过去洪水淹到哪全凭经验。”老抢险专家杨天轩戴着老花眼镜感慨。话说间平台操作人员手握鼠标,手指轻点即调出任意断面数据:“从前洪灾时,我们徒步十几里泥路传递水情,现在通过信息化手段把黄河‘装’进计算机了。”
在距信息化平台大厅15公里的一线观测站,“95后”观测员张龙飞踏着晨露校准高程。他手中的测地型GNSS接收机微微震动,OLED触控屏即刻显示“105.54米”。“毫米级精度自动回传!”小伙擦拭着测杆介绍。
真正的蜕变发生在河滩深处。昔日尘土飞扬的草方格沙障间,2023年建设完成黄河左岸零公里“堤防文化长廊”,从古代堤防、现代堤防、文化堤防、焦作堤防四个维度,探寻黄河堤防历史的根脉,饱览黄河沧海桑田的变迁,领略黄河工程秀美的风光,感受一代代黄河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
大河证初心:绿色的交响
从化工控导工程向西十公里,黄河生态文化苑的花楸树缀满红果。74岁的郭胜利带着孙子在步道徜徉,智能灌溉系统正喷洒水雾。“爷爷,当年你们真抬得动石头吗?”孩子指着老照片发问。老人笑着摸出手机打开全息投影:1958年抗洪实景在晨光中流动,与窗外无线网桥设备遥相呼应。
更鲜活的融合在黄河河道铺展。夕阳垂落的时刻,黄河水染成琥珀金波。在蜿蜒如巨龙的防洪石笼护岸间,金叶女贞的枝条斜探出铸铁网箱,羽状叶片筛下碎金般的光斑,与簇拥其下的香花槐紫红花序交叠层染。河道中心湍急的水流卷起雪白浪花,而在回水湾静水区,澄澈如镜的浅滩倒映着万里云天。
夕阳坠入河面时分,孟州治黄人重聚在“零公里纪念碑”前。杨光托起新一代应急防汛灯,1000流明光束刺破暮色。“1958年一盏马灯照十里堤防,”他的声音融入涛声,“如今千盏智能灯已连成星河,这条安澜之路,我们永远走下去!”
从1958年马灯组成的生命防线,到“空天地水工”编织的智能天网;从血肉之躯筑起的柳石坝垛,到鱼鸟共生的生态屏障——几代孟州治黄人的脚印早已化作大堤基石。在黄河国家战略的壮阔图景上,那些浸透汗水的党员承诺正如河道护坡的葛藤,在母亲河怀抱中扎根蔓延,生生不息。(韩晓丽)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