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黄河,水势渐涨。在这个防汛关键时期,黄河防总一声令下,一场围绕调水调沙的周密部署全面铺开——从预案的精细打磨到抢险物资的精准布防,从多部门协同联动的预警响应到工程一线的日夜坚守,从地毯式排查隐患到筑牢涉水安全屏障,一张立体、坚实的防护网在母亲河两岸悄然织就。
精密部署:未雨绸缪的“先手棋”
黄河安危,系于千钧。今年调水调沙工作启动前数月,豫西河务局便已进入防汛备汛状态。针对本年度水情沙情预测,重新修订完善了专项调度方案及应急处置预案,确保指令传递清晰、响应迅捷。加强石料、铅丝等物资储备预先在重点防守河段、关键工程部位附近储备了大量抢险物料,块石、铅丝网片、编织袋等物资如整装待命的士兵,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同时,在人员组织方面,分重点分层次对专业人员进行轮训,举办行政首长、河道三维建模、防汛抢险技能等培训班,紧抓县区群防队伍组建工作,确保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所有部署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牢牢掌握防汛主动权。
迅疾响应:闻“汛”而动的集结号
当黄河防总关于启动本年度调水调沙的指令抵达,豫西河务局迅速启动防洪运行机制,各职能组全部上岗到位。各级防汛指挥中心昼夜灯火通明,值班人员如同精密仪器的齿轮般高效运转,严密监控着每一处工程站点实时传回的水情、沙情、工情数据。预警信息通过短信平台、新媒体、广播电台等多种渠道,如密集的雨点般覆盖到沿黄各市、县、乡、村及相关单位负责人,确保指令穿透“最后一公里”。水利、气象、应急、交通等部门打破壁垒,信息共享与联合会商机制高效运转,形成了应对复杂水沙情势的强大合力,让每一次响应都成为一次高效协同的实战检验。
固本强基:工程一线的“定海神针”
调水调沙期间,黄河水流湍急,对堤防、险工、控导工程构成严峻考验。为确保工程安全,豫西河务局推行网格化防守责任制,每一段堤坝、每一处险工都明确了防守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工程巡查力量昼夜不息,尤其对易出险工程、新修加固工程等关键部位进行高频次、全覆盖的巡查监测,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异常迹象。工程养护人员如同堤坝的“保健医生”,随时待命,对巡查发现的雨淋沟、水沟浪窝等轻微损害立即处置;对根石走失部位,及时抛投铅丝石笼、散石进行加固。
清患除险:全域扫描的“火眼金睛”
隐患不除,安全难保。在调水调沙启动前后,一场覆盖全域、深入肌理的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在豫西黄河两岸同步展开。组建专业检查组,采取徒步巡查、技术探测、无人机航拍等多种方式,对堤防道路、穿堤建筑物、河道管理范围内在建项目以及影响行洪安全的设施进行“拉网式”、“过筛式”排查。对于发现的隐患,建立台账,实行销号管理,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时限。一处因雨水冲刷导致的堤坡轻微塌陷被及时填土夯实加固;一处河道内影响行洪的临时堆积物被迅速清理……正是这种“发现一处、整治一处、销号一处”的雷霆手段,将潜在风险扼杀于萌芽,为调水调沙的平稳运行扫清了障碍。
生命至上:涉水安全的“铜墙铁壁”
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主槽流量骤增、水流湍急、河势多变,对涉水活动构成巨大威胁。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防汛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该局联合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乡村大喇叭广播、张贴警示通告、新媒体推送、宣传车巡回宣讲等方式,密集发布涉水安全警示信息。在游人易聚集的滩区、码头等关键部位,增设醒目警示标牌和安全隔离设施。与地方公安、沿黄乡镇工作人员组成联合巡查组,加大执法巡查频次,及时劝离在河道内及滩区从事捕鱼、游玩、生产等活动的群众。无人机在重点河段上空巡航,配合地面力量,形成立体监控网,确保不留盲区死角,坚决守护生命安全的底线。
水流之下,泥沙被重新安排命运,河道被精心塑造;堤岸之上,那些彻夜不眠的灯火、巡查的足迹、加固的方石、劝离的呼喊,共同铸就了无声的功勋——它们并非宏大叙事的主角,却是安澜背后最坚实的支撑。
黄河安澜,从来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周密部署、迅疾响应、工程坚守、隐患清除与生命至上理念共同编织的守护之网。每一次平稳度汛,都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最生动的实践诠释。(李会会)
责任编辑:来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