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岸边的守护与传承——沁阳河务局保护传承治黄技艺纪实

河南黄河网 http://hnb.yrcc.gov.cn 时间:2024-11-29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它也是一条桀骜不驯的大河,善淤善决善徙、水旱灾害频仍,给沿黄百姓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侵扰。千百年来,坚忍不屈的劳动人民在与黄河水患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丰富的经验方法,在接续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系统完备的治黄技艺。这些宝贵的传统治黄技艺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忘却,在历代治黄工作者的保护、传承、弘扬中迎来了它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在沁阳沁河岸边,这样的守护和传承正在发生。

继承弘扬 握好传承治黄技艺的接力棒

“河有三湾,哦嘞,啊喂,抬起硪,来打夯,不要慌,堙堙桩,打西口,往东带,这个桩,别打坏,发起来,举来高,上长身、下刹腰,喂嘞,嘿呦……”慷慨激昂的打硪号子声回荡在沁阳河务局马铺管理班防汛抢险技能培训基地的上空。

“这是手硪打桩时喊的号子,我们在打桩时为了统一步调、鼓舞士气、宣泄情绪,往往会一边喊号子一边打硪。大家伙儿在号子声里干劲十足,这样夯打起来,才能拉得高、打得狠!”该局防汛抢险技能培训导师介绍道。

硪,读wò,意为砸地基或打桩用的工具。手硪打桩抢险技术通常使用的是铁硪,其形状为圆柱体、重40公斤左右,四周固定8个硪爪,操作时一般由8名队员组成团队进行夯打。手硪打桩是传统治黄技艺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根石探摸、油锤打桩、栓打家伙桩、编织铅丝网片、人工柳石搂厢、捆抛柳石枕、捆抛铅丝石笼、小翻斗调石、人工抛散石等。这些防汛抢险技艺是炎黄子孙在与黄河水患斗智斗勇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智慧结晶,在黄河防洪抢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成为了黄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该局始终牢记嘱托,将传统治黄技艺融入日常抢险技能培训当中,以学促识、以练促记,让治黄技艺在学练干中“活”起来,让黄河文化在传承中历久弥新。

创新发展 探索新老抢险技术融合的新路径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机械技术的应用,传统治黄技艺在实际防汛抢险中逐渐“退居二线”,但新技术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传统技术失去了其存在和延续的价值。与机械化抢险技术相比,传统抢险技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灵活性,“在实际防汛抢险工作中,人防与技防同样重要,一旦出现大型机械设备无法深入灾情一线的情况时,就需要我们防汛抢险人员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处置。”培训导师如是强调。

在此背景下,该局创造性地将传统抢险技术与现代化技术相融合,结合沁阳沁河实际情况,设计推出“人防+技防”“理论+实操”“集中授课+互学共研”的全新防汛抢险培训和训练模式。新模式下,学员不仅能够学习到基础防汛理论知识,还能在实操中掌握机械化装抛铅丝石笼、机械化埽枕制作等机械化抢险技术的操作与应用技能,同时也能够接触到无人机、沁阳沁河保护治理现代化综合管理平台、AI智能监测及告警处置等各种最新前沿“黑科技”,既夯实了学员的业务能力,又拓展了其眼界与知识边界,为新时代治黄工作提供了“全能型”人才队伍储备。

“以前觉得信息化系统高深莫测,一般人很难接触得到。现在局里定期组织我们一线班组职工开展信息化工作培训,通过系统学习我们也能掌握这些新技术的使用了!”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笑着说道。传统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的全新培训模式得到了参训学员的一致认可,有效提升了其防汛抢险与应急处置的能力。

如今,在沁阳河务局干部职工代代接力、默默耕耘和悉心呵护下,治黄技艺与治黄文化的种子在沁阳沁河岸边生根发芽、茁壮生长,开出了一朵朵绚丽的花。下一步,该局将继续秉持活态传承理念,持续做好治黄技艺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在传承与创新中谱写沁阳沁河保护治理崭新篇章。(亢雪丽)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