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黄工程,展示了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就,蕴含着灿烂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武陟第一河务局坚持以工程塑形、文化赋魂,深入推进治黄工程与黄河文化融合建设,探索出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新实践。
融合建设体现地方特色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流域不同地区的文化底蕴各有不同。武陟第一河务局因地制宜,深度挖掘黄河水文化基因,突出重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黄河文化龙头品牌。
杨庄改道工程被誉为治河史上的“神来之笔”,曾荣获1984年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1981年3月该工程开工建设,1982年8月,就在杨庄改道主体工程建成的第12天,就成功抵御了沁河下游1895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武陟小董站实测流量每秒4130立方米)。
杨庄改道纪念亭展厅内景
为铭记这段历史,武陟第一河务局建设了杨庄改道纪念亭。该纪念亭一楼以杨庄改道纪念碑为依托,主要展示改道工程和法治文化,二楼主要包含黄河古道沙盘、历代治河方略展板、艺术收藏品展区等,充分运用实物、图片、文字及新媒体演播等方式,采用声光电多角度立体化展示了武陟黄河历史文化人文底蕴。
杨庄改道纪念亭先后被授予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治黄工程与黄河文化融合示范点、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
标准化堤防
武陟第一河务局黄河堤防曾被称赞“走在了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的前列,扛起了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的旗帜”。正在规划实施的黄河标准化堤防纪念广场,以凸显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将黄河标准化堤防提出背景、建设历史、成果意义与武陟黄河堤防历史、自然生态景观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又一张治黄工程与黄河文化融合建设的新名片。
融合建设体现精神传承
武陟第一河务局以治黄工程为载体,融入治河文化、法治文化、廉洁文化、红色文化等元素,打造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历史事件、人文底蕴于一体的精品防洪工程,为传承黄河文化注入新动能。
大樊险工,是沁河上的一处重要险工险段。从明嘉靖十五年到民国年间这里曾决口16次之多。1939年,国民党军队在大樊扒开大堤后一直未能彻底堵复,1948年11月武陟解放后,堵复大樊口门成为当时的头等大事。自1949年2月20日至5月3日,来自冀鲁豫老区的专业干部职工和焦作当地的革命干部群众,冒着寒冷连续奋战近三个月完成了大樊堵口工程。这次堵口被认为是焦作人民治黄事业的开端,也是人民治黄的首次堵口。
大樊堵口纪念广场
日月更替、岁月轮回,犹如历史影像般历历在目。如今的大樊险工工程坚固,沁河岁岁安澜。为传承堵口精神,该局建设的大樊堵口纪念广场,通过展板、文化石以及历史照片、人物传记、事件介绍等多种形式,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记忆。
素有“小黄河”之称的沁河,蜿蜒千里,在武陟与黄河交汇。走进沁河文化馆,让你一眼千年,感受厚重的沁河文化。该馆以党建引领文化传承,全方位介绍沁河自然特征、历史文化、沁河治河史、焦作沁河文化、人民治沁历史以及沁河治理成就,纵贯古今,让人不禁沉醉于沁河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壮美故事中。
融合建设体现合作共赢
在推进治黄工程和黄河文化融合建设中,武陟第一河务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主动把融合建设工作纳入地方发展总体规划,吸引各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推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御坝碑
御坝坐落在禹王古道,现有圆头坝2道,背河处现存石碑一道,上书“御坝”,相传为雍正皇帝所书。武陟第一河务局依托御坝这一鲜明标识,与属地政府深化合作联运,建设了御坝黄河文化研学营地,积极融入“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项目,持续擦亮“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的金字招牌。
主动跟进河南省幸福河湖建设,将所辖沁河左堤融入属地政府《沁河省级河湖景观节点规划方案》,对现有工程节点进行提档升级,先后建成了健康水生态陶村闸、先进水文化大樊险工、持久水安全老龙湾险工、科学水管理杨庄改道纪念亭4处景观节点。
黄河号子
依托自身优势,与有“万里黄河第一观”之誉的嘉应观合作开发“黄河号子”实景表演,在中秋、国庆超级黄金周,火爆出圈,成为“盛世嘉应·黄河安澜”嘉应观建观三百年庆典演出中的“超级IP”,让黄河文化出圈出彩。
融合建设体现服务民众
在推进治黄工程与黄河文化融合建设中,武陟第一河务局始终坚持把服务民众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向沿河群众普及黄河知识、传播黄河文化,得到了沿河群众的高度赞同和认同。
老龙湾文化苑
老龙湾险工是武陟县沁河防汛的重中之重,若此处决溢将危及京津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平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该局以该险工“龙回头”石碑为中心,修建“龙章秀骨”龙形小路,将老龙湾民间传说和黄河险工文化、法治文化、廉洁文化、安全文化等串联起来,成了沿河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陶村闸毗邻武陟县小董乡小董村,相传这里是董永故里,也是董永和七仙女传说的原发地。该局将董永和七仙女、董永卖身葬父等传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黄河涵闸文化相结合,建设了陶村闸孝贤文化园,让群众就近感受孝贤传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熏陶。
黄河边的“小景点”
百里长堤,犹如一条玉带,跃然于覃怀大地。武陟第一河务局以“小景点”嵌入“大工程”,先后修建的河清岁丰、御坝永固、河塑神州、黄河中下游左岸分界点等亮点工程,十里一景,景随身行,犹如建在群众家门口的“口袋公园”,使群众有绿道走、有风景看、有文化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武陟自隋朝置名迄今已有14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大禹治水、邢人作丘、商汤王筑堤,至明清时期的治黄历史,再到人民治黄以来的三次大复堤、放淤固堤、标准化堤防建设等,百里堤防见证了武陟人民与黄河相生相伴的抗争史。面向未来,武陟第一河务局将持续深入挖掘黄河水文化这座宝库,推动治黄工程与黄河文化深度融合,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在提升黄河水文化影响力上久久为功。(王进强 王利军)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