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的历史照片、泛黄的档案资料,承载着黄河人代代相传的记忆,见证着历史刻下的时代烙印。
2023年5月,惠金河务局顺利通过水利档案规范化管理复查,标志着该局水利档案规范化管理已迈入第9个年头,而对于档案工作者来说,与档案打交道的光阴犹如白驹过隙,时光和心血化成库房一排排整齐的档案和一条条数字化数据。
惠金河务局机关档案室
岁月无声,档案留痕。近年来,惠金河务局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档案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推动档案事业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多项工作走在了全河前列。先后被评为“黄委一级档案管理单位”“水利部级科技事业档案管理单位”“国家二级科技事业档案管理单位”。2014年作为黄委系统试点单位,第一批通过了水利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二级单位考核,成为全河档案工作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
高位部署
一上班,专职档案员顾凯就前往档案室。积案盈箱,她却轻车熟路。为了迎接水利档案规范化管理复查,每天呆在档案室整理核查,是她那段时间的常态。
虽已从事档案工作十七年,顾凯却不敢有丝毫懈怠,“复查的标准非常严格,所以前期的工作一定不能放松,要对照水利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综合评估标准一点点检查。”顾凯回忆道。
顾凯在档案室整理资料
为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做好档案工作,近年来,惠金河务局根据上级要求,先后印发《档案管理制度》《安全保密制度》《归档文件整理制度》《档案资料借阅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等,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023年4月,《惠金河务局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正式印发,进一步对本单位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作出部署。长期以来,惠金河务局一直把档案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纳入相关部门和归档责任人的岗位职责,实行档案工作与其他治黄业务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验收”。
“今年4月底,我们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照片、实物档案的归档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部门按照采集范围和归档要求,对各类文件以及照片、音视频、实物进行全面系统收集。”档案员赵桂玲说道,“每年6月底之前都是档案人最忙碌的时候,各部门上报文件材料后,我们要对全局的文件材料进行逐类逐项审核比对、查漏补缺,对去年一整年的档案进行归档整理。”
“除了规章制度保障,2022年7月,单位还成立了档案工作小组,并在各部门(单位)明确1名文件管理员负责立卷归档工作,这样的管理网格体系使全局的档案管理体制更加顺畅,更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办公室负责人孙金丽说。
档案收集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档案后期整理、鉴定和利用工作。截至2022年12月,惠金河务局机关档案室库存科技档案5152卷,文书档案1555卷、10694件,会计档案6560卷(册),实物档案316件,声像档案857张。
创新提速
俯身,伏案。
摆满桌面的每一份档案,都用便利贴进行了整理分类,每一份材料都将对照保管期限进行登记造册。
6月13日,走进档案资料整理室,顾凯正在指导办公室文件管理员对近期的档案资料进行分类。“档案工作是一件慢工出细活的事,看似简单其实需要档案人员拥有比常人更多的耐心、细心和责任感。”这是顾凯常说的话。
在开始分类前,档案员要先对各部门的文件材料、声像材料等内容是否齐全,是否为原件进行检查。随后,仔细核查有关责任人的签字、盖章手续是否完备,字迹、图表质量是否符合归档要求,是否能满足计算机电子化归档的需要。最后查看是否按分类方案进行系统化整理和编目,直到档案正式接收入库,档案管理人员对入库档案再次逐卷检查,这套程序才算全部结束。
“档案工作不是‘流水线’,全凭个人责任心,半点儿马虎不得。”从业十七年以来,经顾凯整理的档案不计其数。在她看来,让本单位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档案得到传承,是档案员的职责所在。
如果说纸质档案代表着古老的传统,电子档案代表着全新的未来,那么档案数字化加工则是传统通向未来的桥梁。
赵桂玲进行文书扫描
“现阶段,我们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可以实现档案信息的传输服务,克服了传统的档案查阅完全依靠手工检索的限制。”赵桂玲边说边拿起一份文书进行扫描,“但是这些基础性工作,可一点儿都不能疏忽。”
近年来,惠金河务局编制完成了《归档文件目录》《案卷目录》等多种途径的检索工具,利用综合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对重要文件实现了全文录入和检索,进一步提高了档案利用的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共录入目录4.8万条,其中案卷级目录1.1万条,文件级目录3.7万条,扫描纸质档案0.55万件、1.12万页,逐步实现档案资源管理数据化。
“每年评职称时,来借阅档案的职工特别多,还好数字化查询为职工查阅档案提供了便捷。”顾凯说道。
档案借阅登记本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水利系统建设和审计力度的加大,防汛、防洪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发展、机构改革、人事管理等档案材料的利用率大幅提高。2018年以来,惠金河务局综合档案室提供档案利用计1937人次,案卷数量达9148卷次。
打造标杆
步入惠金河务局机关档案荣誉室,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旧照片、治黄器具、荣誉展牌、文化书籍……一系列档案史料,见证着惠金黄河的发展历程。
“这张照片是‘96.8’期间,咱们局广大职工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去年还在黄委‘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征集活动中获了奖。”说起照片背后的故事,顾凯娓娓而谈。
“照片档案整理比较复杂,存档的时候必须要将时间、人物、地点都备注清楚。但因为部分时间久远,作者提供的线索过于简单,考证起来就非常困难。”当被问到整理档案时的难题,赵桂玲表示,机关档案荣誉室展示了从1958年到2021年秋汛的110张照片史料,挖掘印刷的过程费了不少心血。
治黄前辈使用过的工器具
档案作为记录和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挖掘历史文化、弘扬黄河文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如何把档案背后的文化传承好,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是该局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
为深入推动黄河文化与档案文化融合发展,惠金河务局依托花园口景区“窗口”优势,在花园口景区管理班高标准打造了“惠金黄河记忆展览馆”。该馆于2022年9月30日落成,收藏求积仪、手摇电话机、电石灯、水陆两用车等珍贵治黄老器具43件,以及富有年代记忆的史料若干。这些老物件、老照片,收藏着惠金几代治黄人的记忆,记录着黄河数百年来的变迁,再现了惠金长河记忆中的拼搏瞬间。
“惠金黄河记忆展览馆”开馆
“面前展示的是惠金黄河记忆展览馆的镇馆之宝‘冯庄漫决合龙德政碑’。”每次参观,该馆的讲解员都会带领大家来到这座已有154年历史的石碑前。该碑为同治八年(1869年)沿黄绅民纪念河南巡抚李鹤年在成功复堵冯庄漫决中功德而立,于2006年6月由惠金河务局发现并进行考证保护。百年古碑在黄河上虽不胜枚举,但保存如此完好且文字清晰的古碑仍是吉光片羽。
为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丰富档案资料内容,近年来惠金河务局还相继编写了《惠金黄河志》《惠金黄河工程文化概览》《惠金黄河文物保护名录》《惠金河务局制度汇编》等,进一步完善了《机关大事记》《惠金河务局全宗介绍》等多种编研成果。
近年来多种编研成果
从1984年成立综合档案室至今,经历了两次档案进馆及未进馆档案鉴定销毁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的情况下,档案员们加班加点,克服困难,高效快速完成任务,充分发挥了档案服务中心工作的作用。
如今,走进机关一楼大门,“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一行字映入眼帘。今年6月9日,该局以国际档案日为契机,通过机关大厅显示屏和庭院宣传栏等媒介,对档案知识进行了全面宣传普及。
“兰台虽小,知千秋功过;史册数卷,理古今渊源”。演变至今,“兰台”已成为档案工作的代名词,档案人又被称为“兰台人”,他们就像是一架时代的望远镜,连接起了历史与现代人的心境。进入新时代,惠金河务局将继续深化档案工作,在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中贡献档案力量。(刘君瑜)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