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孟滩的蝶变之路

河南黄河网 http://hnb.yrcc.gov.cn 时间:2023-06-06

1.jpg

温孟滩,河南焦作孟州和温县境内的一处广阔黄河滩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黄河小浪底工程的兴建为契机,集中安置移民,实施放淤改土,走上了一条从荒凉沙滩到幸福家园的蝶变之路。

1991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兴建,涉及移民20多万人。其中,集中安置在温孟滩的4.46万人,是最大的小浪底移民群体。

在移民安置之前,温孟滩随黄河水势变化,时水时滩,时草时田。地势高低起伏、风起沙飞,杂草丛生、荒凉不堪。安置区5000余公顷的土地地势低洼,大部分是不适宜耕种的沙质土壤。要在这里进行移民安置,一是要解决该区域的防洪安全问题,二是要进行土地改造。因此,温孟滩区治理工程分为河道整治工程与淤改土工程两大部分,由河南河务局负责实施。建设过程中,河南河务局共调集全局施工人员3000多名(占当时全局人数的三分之一),各种施工设备1200多台(套),扎营荒滩、风餐露宿,抗严寒、斗酷暑,历时7年,最终高质量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

1993年,河道整治工程正式开工,工程分布在黄河两岸,作用是缩窄河道、控导主流。北岸涉及的工程有孟州的逯村、开仪、化工和温县的大玉兰,南岸涉及的工程有白坡、白鹤、花园、赵沟、裴峪等控导工程,实际上就是对原有的控导工程进行续建,连接逯村、开仪、化工、大玉兰4处控导工程的南防护堤和折而向北的东防护堤,加之北侧的新蟒河右堤,形成一个闭合区域,将移民安置区保护起来。

2.jpg

3.jpg

对于当时的施工景况,时任温孟滩项目办河道工程项目的负责人赵仁荣感慨到:沙石、沙坑连片,蒿草一人多高,大风刮起,天昏地暗,不仅无法开伙做饭,有时甚至会把简易工棚给刮倒。

2000年10月,历时近7年,河道整治工程圆满结束。由于河道整治工程的建设,温孟滩内的黄河河道由原来的宽浅散乱逐步实现主流归顺主河槽。经过筑坝修堤、加高培厚的控导工程战胜了“82·8”“96·8”“98·7”三次洪水,有效减少了洪水对滩区庄稼的威胁。

放淤改土工程是温孟滩区治理工程的重头戏。数千公顷的土地不但要按设计要求淤垫抬高,地面耕作层还必须满足质量要求。大面积的薄层放淤不仅对河南黄河来说尚属首次,而且在国内外也缺少可供借鉴的经验。在黄河天然水流中,细颗粒泥沙较少,如果要利用细颗粒泥沙放淤改土,应当在每年汛期进行,这意味着适宜施工的时间十分短暂。针对这一难题,河南河务局在总结以往放淤固堤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综合利用自流放淤、坑塘集淤、机械吹填、远距离输沙、机械改土等多种施工技术和工艺,最终于1999年12月高质量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共改土方711万立方米,淤填量为1285万立方米,向移民群众交出了高质量的可耕土地。

温孟滩工程的成功实施,扩大了土地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保证了移民安置的顺利进行。时任温县仓头村党支部书记的李保林见证了本村移民搬迁、稳定发展、致富兴盛的全过程,对此深有感触:仓头村原来是乡政府所在地,矿产丰富,学校等各类公共设施齐全,加之故土难离,村民担心搬迁到温孟滩后黄河水淹,人心浮动。1999年6月抵达温县招贤乡安置地后,发现分配的土地平整规范,村里以花园式城镇布局为模式,详细规划了中心区、商贸区、住宅区、文化区、养殖及加工区,学校、医院、加油站等公共设施配套齐全。自全村搬迁到温孟滩后,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2019年,仓头村借着温县建设党建综合体的良好契机,修缮整合了“顺满仓”党群服务中心、“香满仓” 农家书屋、“乐满仓”文化活动广场、“爱满仓”幸福院,又建设了“福满仓”村史馆,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展示出新时代移民村的新气象。

4.jpg

5.jpg

仓头村的变化只是温孟滩的一个缩影。如今,整个温孟滩如诗如画,生机勃勃,林木葱郁,堤坦坡顺,连片成田的庄稼丰收在望。以温孟滩为主要粮食主产区的河南温县,通过引黄补源、引黄灌溉、滩区绿化,在回补地下水漏斗区的基础上,滩区土地沙化逐步改善,群众的土地也实现了旱涝保丰收。近几十年来,温县小麦、玉米屡破高产纪录,率先成为黄河以北第一个亩产吨粮县、全国小麦亩产千斤县。2019年,温县小麦亩均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连续30年保持全省小麦平均亩产量第一。

农业突飞猛进,群众安居乐业,生态和谐宜居,展示出温孟滩的发展前景。(成素霞 范丹丹)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