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博远 文/图
深秋的黄河岸边,细雨如织,松柏凝翠。10月15日,记者随“行走江河看中国”采访团来到河南开封的黄河之滨,接受一场历史与现实的治水文化洗礼。
从兰考县的东坝头险工,到龙亭区的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沿黄河蜿蜒前行,脚下的砖石承载着百年治水记忆,眼前的千里堤坝守护着流域安澜,耳畔仿佛仍回荡着古人治水的雄浑号子。
在这里,黄河不仅是一条滋养万物的生命之河,更是串联历史与现实的文化纽带,讲述着中华民族与母亲河共生共荣的壮阔历程。
从水患记忆到安澜屏障
走进兰考东坝头险工,脚下的土地,曾见证黄河历史上最后一次自然改道——1855年,铜瓦厢决口,黄河结束700多年夺淮入海的流路,开启了向渤海奔涌的新征程。
兰考黄河河务局职工董梦兰站在史料展板前讲述:“过去黄河水患频发。1938年花园口决堤后,大片土地沦为黄泛区,百姓饱受流离之苦。电影《1942》里那场触目惊心的饥荒,根源便与这次水患息息相关。”
苦难的印记,深深刻入治黄史的年轮,更铸就了后人守护黄河安澜的坚定决心。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2500多年间,黄河因水势汹涌、泥沙淤积,共决口1590次,发生较大改道26次。地处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的兰考,因河道宽浅散乱,堤岸极易发生溃决,曾发生143次决口。
这片饱受洪水侵袭的土地,是历代治黄人攻坚的“主战场”,也为新时代的治黄实践积累下宝贵经验。
时光流转,如今的东坝头险工已焕然一新。
如今的黄河东坝头绿树成荫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展全民大筑堤。一代代治黄人的接续奋斗,让东坝头险工从昔日的‘险点’变成了黄河转向的控制性工程。”董梦兰指向眼前的堤坝,语气中满是自豪。
顺其目光望去,1513米长的工程线上,29道坝垛护岸沿河有序排开,砖石砌筑的坝体如同忠诚的卫士,牢牢扎根岸边,抵御洪水冲击,守护两岸百姓安宁。昔日屡屡成灾的河段,如今已成为黄河安澜的坚实屏障。
英雄风骨与治黄传承
继续西行,在龙亭区的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一尊高8.756米的林则徐黄铜雕像格外醒目。他手握黄河形势图,目光坚毅,遥望远方,仿佛仍在堤坝上指挥抢险、力挽狂澜。这位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也在黄河治理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林则徐雕像
“这里记录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治黄往事。”开封黄河河务局职工续荷洋指着雕像下的浮雕《张湾堵口》介绍,1841年,黄河在张湾决口,年近花甲的林则徐带领百姓日夜奋战,筑起一道8756米长的堤坝,成功封堵决口。自此,黄河在开封城区再未发生决口,这道堤坝也被后人尊称为“林公堤”。
广场中的“河山对”雕塑前,三株黄河柳与三株左公柳隔案相望,自成意境。续荷洋驻足讲述:“这组雕塑还原了1850年林则徐与左宗棠的湘江夜话。当时林则徐将新疆地理资料与御边方略悉数托付于左宗棠,还预言‘将来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黄河柳与左公柳,既是对两人情谊的纪念,也象征着治黄与护疆精神的薪火相传。
“黄河承载着千年文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水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开封黄河河务局三级调研员潘佳良望向滔滔黄河,有感而发。
夕阳西下,余晖洒落河面,泛起粼粼金辉。从林公堤到如今的标准化堤防,从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水智慧,到黄河小浪底工程调水调沙的现代实践,黄河岸边的水文化不仅是镌刻于砖石上的历史,更激励引领着新时代治黄人唱响母亲河安澜的新歌谣。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