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武陟第二河务局高级技师,参加工作以来,他把全部的心血、汗水都倾洒在热爱的治黄事业上。从一名初出茅庐的见习生成长为被同龄人争相学习的模范,多年来,他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务实有效的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锐意进取勇争先。
扎根一线勇于担当。在工程维修养护及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他以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精心守护着分管堤段的工程安全与完整,先后参加了南水北调中线淅川6标、驾部控导续建、沁河下游防洪工程治理等多个项目的施工工作。本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他笃学不倦,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取得了工学学士学位及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河南省技术能手、黄委技术能手、黄委首席技师、首批河南黄河工匠、河南河务局一线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2020年6月成立黄委首席技师工作室并组建工作室团队,2023年工作室被河南黄河工会命名为“首批河南河务局示范性劳模和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技能精湛广泛引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始终保持着对业务知识的求知欲,积极参加各类实战演练,3次获河南省河道修防工竞赛第三名,2016年获黄委河道修防工竞赛第二名,2017年获全国河道修防工竞赛第二名。他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创新性地运用思维导图破解水准仪操作难题,将步骤化繁为简,测量精度与速度显著提升,在水工监测、闸门运行、河道修防等多个工种的全国竞赛学员培训中广泛应用,效果显著。因技术技能突出,他多次受邀为安徽、山西、新乡、濮阳等地的技术人员开展河道修防工培训,受邀担任水利部、黄委等单位竞赛决赛裁判,参与命题及考场布置工作。
不畏艰险守护安澜。在一次次急、难、险、重的抢险任务面前,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一次次将险情化险为夷。2018年大玉兰控导工程发生土坝基墩蛰较大险情,他立即带领抢险队员进行抢护,提出“预估河势提前加固坝岸”“自卸车装抛大体积铅丝笼挑溜”等抢护方案,为抢险节约了大量时间和成本。工程前后累计出险100余次,在每次险情抢护过程中,他都能第一时间分析险情原因,提出合理抢护方案,使工程转危为安。2019年,驾部控导工程突然发生管涌群险情,他经过现场分析研判后,提出利用特殊地势“临河围堤,背河引水平压”的创新型抢护方案,使工程险情转危为安。面对2021年历史罕见的黄河秋汛,他日夜往返奔波于辖区49千米堤防,有序指导群防队伍开展巡堤查险,及时有效抢护了辖区内6处险工,2处控导工程出现的20余次险情,保障了辖区工程安然度汛。他累计参加上级单位、驻地及本单位险情抢护300余次,编写的河势报告及河势图多次被河南河务局作为样板下发参考。
凝心聚力守正创新。他立足实践,攻坚克难,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技术创新。先后主持研制的3个科技项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黄委“三新”认定,6项获省级创新成果奖项,10项获得省级火花奖。治黄人才的薪火相传是黄河长治久安的重要根基,自担任工作室领衔人以来,他致力于做好防汛抢险技术的传、帮、带,组织实施培训授课40余期,培训人员4000余人次,与业务骨干签订师徒协议,带徒30余人,通过一对一的指导,将宝贵的实践经验传承下去。徒弟武世玉、谢思杰和董现辉在第九届全国水利行业职业河道修防工技能竞赛中包揽前三名;孟永新和王俊伟在河南省职业技能竞赛(闸门运行工)中获得冠亚军;孟敏和申磊在河南省职业技能竞赛(河道修防工)中取得冠亚军。在他的带领和培养下,技能人才不断涌现,成绩斐然,1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摘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人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6人荣膺河南省技术能手,3人被评为黄委技术能手。
作为一名治黄职工,他始终坚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操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坚持科学创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践行和弘扬工匠精神,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来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