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栗方 通讯员 王舒
车辆行驶在河南黄河最长的一道坝上。
黄河东坝头,滔滔长河在这儿完成最后一次转身,奔腾入海。
东坝头鸟瞰
“东坝头原名铜瓦厢,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在金庸小说中多次提到的那座‘铜牙城’就是铜瓦厢。清咸丰五年,黄河在这里‘打了个滚儿’,南风携带巨浪冲破了左岸的大堤,自此,黄河结束了700余年来夺淮河入黄海的历史。”
在东坝头控导工程,刚入选“共和国水利故事讲述人”的兰考河务局职工董梦兰讲述着东坝头的前世今生。
东坝头的变迁,就是开封黄河保护治理的沧海桑田。
何以开封?从河说起。没有哪座城的命运像开封一样和黄河紧密相连。黄河成就了开封的“东京梦华”,但也给开封带来了洪水黄沙。
“这3组数字造型代表着黄河在黑岗口3次较大的决口。通过黄河淤积层模型,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开封‘城摞城’的情况。”黑岗口黄河纪事广场,开封第一河务局职工朱紫薇展示着一块高8.88米的安澜石,两边的夯土墙上镌刻着人民治黄以来开封黄河岁岁安澜的故事。
黑岗口黄河纪事广场 王祁光 摄
“1841年张湾决口后,林则徐在这里堵口,修了一段黄河大堤。林则徐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但他的治河故事却不被人熟知。我们在林公堤的‘零’公里起点这个地方修建了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为前人立传、为今人激志、为后人示警。”开封河务局党组成员潘佳良讲述广场修建初衷。
工程塑形,文化塑神。修建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是开封河务局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的一个缩影。
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
黑岗口河势观测台、黄河颂文化园、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埽工文化广场、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如今,在开封黄河沿岸的87.67千米中,以黄河堤防人文景观为核心,开封河务局打造了“一带”“一馆”“一台”“一园”“一景区”“一广场”宣教平台,串联起一道展示厚重黄河文化、揭示古今兴衰变迁的历史文化长廊。
探寻大河印记,感受大河新貌。每一处险工,每一片林木,都是幸福河建设的生动注脚。
“天气预报说春节有一次大降温,我们想赶在春节前把树种上。”寒冬腊月,谷营班组旁的淤背区却热火朝天。拿着锹、拎着桶、穿着工装的职工们正紧张而有序地种植苗木,身边几台挖掘机灵活地挥舞着机械臂。“这一片约有42亩,我们打算种1500棵红叶石楠和800棵中山杉,昨天就开工了,争取10天完成。”开封祥符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经理刘辉介绍。
植树绿化 边巴 摄
在开封黄河一线职工的多年努力下,一条绿色廊道与开封黄河大堤蜿蜒相伴,红枫、白蜡、国槐、红叶石楠、金帆紫荆、法桐等21种161万棵树木护卫着巍巍大堤,更为身后的城市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近年来,黄河真是越来越美了!漫天黄沙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一位骑行爱好者由衷感慨。
黄河生态廊道
“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每年来开封黄河湿地越冬的鸟儿越来越多,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也成了我们这儿的‘常客’。”蔡集管理班班长朱培利手指的方向,大雁、白鹭等鸟类在河面徜徉。
黄河湿地成为鸟类乐园 赵双建 摄
一条河,一座城,一方人。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河,一条流淌过千古的河,一条流淌在血脉中的河,一条流淌向美好未来的河。在守河人眼中,还有一条奔涌在数字空间的河。
“我们每天都要查河势、测水位、辨险情,而且根据天气变化,不时还要加密巡查频次。”东坝头控导工程管理班班长辛平和、职工王磊与宣明明刚刚结束了河道巡查。“我们还可以利用‘天眼’和无人机,进行全方位的‘空中巡河’,河道面貌一目了然!”
数智如何赋能治河?
走进杨杰首席技师工作室,满墙的荣誉证书令人目不暇接,“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的荣誉格外亮眼。水工专业出身的他,带领团队边学边干,从“0”到“1”,从“有”到“优”。
杨杰为一线职工授课 边巴 摄
“我们开发了信息化综合平台,研发了坝岸险情监测系统,建立了防汛仓库智能检索平台。接下来,我们还将在自计水尺上安装摄像头,利用AI视频对水位信息进行分析,这将会比雷达监测更加精准……”
听着杨杰的介绍,一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感觉油然而生。如今,开封黄河人在科技的加持下更加“耳聪目明”——
开封黄河数智一体化平台投入使用,“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网和“五级四线”监测感知巡查指挥网全面覆盖,河务通APP、智慧巡河系统、视频会商系统、坝岸监测系统等全面应用,更加科学、专业、迅速的开封黄河防汛决策指挥体系建成并覆盖所有一线班组。无人机定时查河、“天眼”巡河系统全天候监测河势,自主研发险情触发系统预报险情……这条古老的大河与数字化深深结缘,焕发出崭新的青春活力。
一天的采访即将结束,“长河落日圆”的美景如期而至。
开封黄河落日美景 朱紫薇 摄
这条河、这座城、这方人的故事还在继续,串珠成链、熠熠生辉。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开封河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