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院长赵现红等10余名文旅专家、学者组成调研组,沿郑州黄河马渡险工、申庄险工、花园口险工、桃花峪控导工程等实地考察,研学黄河治理文化,助推黄河防洪工程与文旅研学深度融合。
调研组一行首先来到马渡险工,该险工始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距今已有300年历史。在“马渡观河”碑前,专家学者对北宋时期黄河流路进行了论证,当时黄河尚在原阳北部沿禹河故道流淌,所谓“泥马渡康王”只是一个优美的传说。明弘治十三年(1448年),黄河在武陟决口东流,才流经郑州北部。因此处黄河两岸摆渡频繁,形成渡口,得名马渡。专家学者建议通过深入挖掘明清黄河故道、明清治河机构、渡口文化、船工号子等文化,进一步丰富、提升马渡险工文化内涵。
在马渡下延控导工程,调研组听取惠金河务局工作人员对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地域文化、境内历次抗洪等情况介绍,察看集传统治河技艺研学基地、新时代防汛抢险演练场、景墙文化科普走廊于一体的黄河文化广场,对黄河职工高超的砌石工艺和抢险技术赞不绝口。
在申庄险工133坝处,一座由石墙围砌的石碑引起专家学者们的关注。据惠金河务局工作人员介绍,这座石碑叫郑工合龙处碑,为纪念1888年12月该处黄河决口被堵复而立,是一件复制品,原件在黄河博物馆。碑文记述了清代最大的这次堵口事件,堵口工程共花费白银约2000万两,约占当时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称“郑州大工”。一座石碑见证一段艰辛治河历史,在石碑前,专家学者久久沉思,对“黄河宁,天下平”“治水如治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的花园口险工,因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为阻止日军西犯在此扒决黄河而天下闻名。在花园口记事广场,调研组仔细查看了东西两座碑厅关于黄河花园口决口、堵复事件的不同记述,了解花园口决、堵口历史真相。专家学者建议,花园口扒堵口事件记载着中华民族的灾难史和悲壮的抗争史,同时见证了人民治理黄河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要结合花园口从历史上黄河的“伤口”到人民治黄成就的“窗口”这一历史性巨变,把红色资源开发好、利用好、宣传好和保护好,使红色旅游成为黄河花园口的一张特色名片。
荥阳黄河桃花峪控导工程是为保护广武山汉霸二王城遗址而修建的一处河道工程。调研组从控导工程沿山路登至黄河中下游分界碑处,西望长河逶迤,东瞰大河奔流,黄河呈现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万千气象,久久震撼着专家学者的心灵。这在里,黄河已经不仅仅是一条波澜壮阔的自然之河,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生命之河、文化之河,如何加强对黄河文化的研究阐释,深度挖掘整合黄河文化资源,让黄河文化活起来,成为专家学者讨论最多的话题。
考察期间,调研组听取了河南黄河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关于河南黄河概况、历代治河方略和人民治黄成就等介绍,对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及其传承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母亲河承载千百年来深厚的民族情感,塑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同时,他们也被河务部门坚定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决心和实际行动所深深感动。
赵现红表示,雄伟壮观的标准化堤防、险工、控导、涵闸工程以及郁郁葱葱的黄河生态廊道,历代治河方略和人民治黄重大成就,都是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将结合本次考察,提交一份高质量调研报告,助推“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郑州段线路加快建设。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河南河务局交流合作,多建有用之言、多献务实之策,着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祖士保)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