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至8日,河南河务局青干班赴安阳林州市红旗渠开展体验式教学,用实际行动学习、宣讲、践行红旗渠精神,传递精神伟力。
“红色引擎”——红旗渠纪念碑
红,是贯穿红旗渠的主色调,是凝聚人心的红,也是热血灌溉的红。红旗渠,流淌着理想之光和青春之志,是激荡青春、催人奋进的“精神之渠”。12月7日,学员们来到红旗渠纪念碑,仰望耸入青天的碑身,“红旗渠精神永在”七个字熠熠夺目,一股“高山仰止”之心涌上心来,令人不禁想起了十年修渠孕育而成的红旗渠精神。可以说,“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随后,大家来到了红旗渠分水闸,闸房上空高擎“红旗渠”三个朱红大字,该闸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分水枢纽工程,也是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现场的原址。渠边的悬挂的巨幅黑白照片,具有穿透时光的感染力,真实再现了开闸通水的感人瞬间。我们仿佛看到,那一年,那一天,林州百姓,扶老携幼,争相观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发自内心的自豪和开心,一声声激动人心的呐喊响彻群山,令人动容。穿过分水闸,迎面看到的是红旗渠主要工程巨幅壁画。六幅工程画面里,既有凌云壮志的豪迈气概,又有雄伟壮观的战斗场面,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精神磁场”——红旗渠纪念馆
如果想要了解红旗渠的来龙去脉,红旗渠纪念馆则是必去之处。学员们走进红旗渠纪念馆,在讲解老师充满深情的讲述下,通过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一件件珍贵的实物,追寻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奋斗记忆,重温那段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红旗渠修建时的历史背景和艰辛历程。夜晚7点,学员们专门观看了《杨贵访谈录》,跟随杨贵老书记动情的回忆,大家以身入境,好似回到了那段热血沸腾的修渠岁月,再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红旗渠的故事,不仅鼓舞着中国人奋发图强,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震动。1974年,新中国首次在联合国大会播放影片,第一部放映的就是纪录片《红旗渠》,自此以后,红旗渠逐步成为外国政要访华时的热门之选。
“时代高峰”——红旗渠青年洞
青年洞是红旗渠水工修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地段,也是红旗渠艰苦奋斗精神的实景体验场所。遥想当年,青年突击队员以血肉之躯与石英砂岩对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开凿出了600多米的青年洞,令人肃然起敬。
是日,天朗气清,学员们一步一个台阶,徒步走过“水长城”,实地感受了林县人民“誓把河山重安排”的决心和魄力,大家不时感慨:“现在走起来都还有些艰难,真是难以想象当年修渠会有多么艰辛。”“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一袭清渠飘带,逶迤地穿过色彩斑斓的太行山,让人心旷神怡,不觉疲惫。当“青年洞”三个字愈加清晰时,红旗渠工程的磅礴之气也愈加凸显。这一刻,大家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的伟力。它,是彪炳史册的“生命渠”,是泽及后世的“生态渠”,更是催人奋进的“生力渠”。
这是一场恰逢其时的思想探究之旅,更是一场导向鲜明的实践磨砺之旅。学员们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学习红旗渠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在工作中一如既往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在新阶段河南黄河保护治理事业征程中再立新功,在急难险重的基层一线绽放青春。(晏洋)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