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水土保持改革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全力打造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河南样板”

——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河南段)水土保持工作侧记

河南黄河网 http://hnb.yrcc.gov.cn 时间:2023-12-05

驱车行驶在黄河大堤,举目是绿,移步皆景,行人宛如在画中游览。

近年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工程建设中心(以下简称:建设中心)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作为推动河南黄河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严格要求、规范管理,孕育出一方黄河之畔的“生态绿洲”,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画卷。

建设中心负责的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河南黄河渠村分洪闸除险加固工程获得“中国水利优质工程大禹奖”、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等多个施工标段获得“全国水利建设工程文明工地”等荣誉称号,建设中心也被评为“黄河流域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先进单位”。

理念先行 引领绿色建设

当前,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河南段)建设如火如荼。作为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实施水土流失防治,呵护生态文明底色,不仅事关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更事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这一千秋大计。

工程建设伊始,建设中心确立创建大禹奖的建设目标,坚持将绿色工程与精品工程、安全工程、廉洁工程并重,以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力促“生态黄河”建设。及时编制了《2023年水保环保措施建设实施工作要点》,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结合工程建设实际,按照水土保持要求,将治理区域划分为主体工程区、临时堆料场区、弃土场区、土料场区、交通道路区、施工生产生活区6个防治区,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综合治理。

黄河下游涵闸改建工程于庄闸水土保持措施_副本.jpg

黄河下游涵闸改建工程于庄闸水土保持措施

建设过程中,建设中心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水土保持融入“大禹奖”创建、“文明工地”申报、“标准化工地”建设等创先争优工作中,紧密结合质量专项活动月、资料专项检查月、涵闸通水验收月等“每月一主题”活动,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推动工程建设从“水土保持”向“生态文明”综合管理转变,更加重视自然恢复、基础管理、文化融合,生态综合成效逐步显现。

如今,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河南段)施工场地布置合理,现场管理整洁有序,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水保措施落实规范。

凝智聚力 共建示范工程

站在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河南段)于庄闸施工现场,裸露的施工区被抑尘网环抱围绕,包裹得严严实实,临时堆土被密目网苫盖、袋装土拦挡,形成一座座绿色的小丘,与大堤的绿植交相辉映,共同守护幸福河上空的蓝天。

在每个涵闸改建工程施工区,扬尘噪音在线监测仪格外显眼,风速、温度、湿度、噪声、颗粒物浓度等数值清晰可见,实时监控工地扬尘及噪声污染情况,为绿色建设智慧管理提供有效支持。施工区围挡全封闭,施工临时道路撒布碎石、开挖水沟,移动雾炮车和路面洒水车定时喷洒,全力确保施工过程无污染、无扬尘,有效防止风雨侵蚀。

黄河下游涵闸改建工程张菜园闸扬尘噪音监测仪_副本.jpg

黄河下游涵闸改建工程张菜园闸施工区扬尘噪音监测仪

黄河下游涵闸改建工程张菜园闸移动雾炮车_副本.jpg

工程施工区移动雾炮车

“建设中心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加大黄河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助力河南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心负责人张渊龙说。

主动作为,助力高质量发展

水土保持是工程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件民生实事。建设中心坚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认真组织学习《水土保持法》和水利部《关于加强水利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精神,建立在建工程水土保持全覆盖全链条管理体系,有效防治人为水土流失“增量”,全力打造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河南样板”。

建设中心成立了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实行周调度会议制度,及时通报并解决工程建设实施中的问题;实行水土保持联络员工作机制,各参建单位各指定专职人员负责水土保持工作的日常联络、监督检查、跟踪服务等;对水土保持监测方案进行审查,进一步提高方案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加大对水土保持政策的宣贯,结合工程建设实际举办专题培训班;制定印发水土保持实施管理办法和验收实施办法。施工高峰期,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到施工现场进行指导和检查。突出示范效应,建立水土保持示范标段,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建设中心创新水土保持管理新模式,开发运用河南黄河工程建设智慧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水土保持进行“实时管理”,实现每个施工点的全过程监控、全过程记录,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

大河苍翠之间,延续着千年文化,孕育着万物生灵。绿化美化黄河工程,已成为展示黄河形象的重要窗口。巍峨的黄河堤防上,绵延不绝的新绿更为与水为邻、依水而生的城市增添了人水和谐的温情和神韵。(刘璐)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