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河务局机关离退休第一党支部(以下简称一支部)现有党员40人,其中有历经战火洗礼的老战士,也有百岁高龄的老寿星。多年来,一支部团结协作,通过抓好学习、抓好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抓好积极发挥老党员作用“三个抓手”,做到全体党员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自觉履行党员权利义务,积极发挥党员作用,为服务单位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主题党日活动
活到老学到老 常补精神之“钙”
崔喜海已百岁高龄,在解放战争中数次荣立战功的他,如今仍精神饱满、乐观豁达、头脑清楚,平时关心国家大事,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自己阅读或听子女诵读《黄河报》《郑州日报》等刊物,每逢重要会议或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直播,他必端坐家中,认真收看。与他人聊起世界风云和国家大事,老人总是滔滔不绝,各种数据了然于胸。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何明生虽然在加拿大的女儿家生活,但每次支部开展学习活动,他都通过网络一次不落认真参加。
参观焦裕禄纪念馆
在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等过程中,一支部老党员积极发言,畅谈心得体会。86岁高龄的郝国清,手写了满满3页心得体会,并亲自送到工作人员手中;何明生也在加拿大通过微信发来了他手写稿的照片。
听党话跟党走 模范带头展新风
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积极发挥正能量。从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到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再到2020年武汉新冠疫情,一支部党员都是争先恐后捐款,慷慨解囊。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一支部党员克服不方便见面等困难,想尽一切办法将捐款汇到离退党委。81岁高龄尚惠民捐款2000元;83岁的赵天义捐款1500元,还主动放弃了支部为其申请的大病救助,用他自己的话说,“收入足可,留给更需要的人”;82岁的何明生也委托组织委员赵喜云代其捐款500元。
注重家风家教,传承良好家风。家庭幸福、和谐美满、团结进步、事业有成,已成为一支部老同志和他们子女们的共同的骄傲。崔喜海十分注重家庭教育,常以自身经历告诉晚辈:“有了国家才有小家,国家富强,我们才能过得好。”告诫晚辈要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做人。对于孩子们的生日,崔老记得非常清楚,总是不忘给子女们送去美好的生日祝福。他多次语重心长地要求6个子女:“你们6个小家过得美满幸福,我们这个大家一定兴旺和睦。”子女们对崔老也十分孝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感情深厚,一家遇事、多家帮忙,每逢节日就会团聚在一起,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如今,崔老家已是四世同堂,是一个拥有29人的大家庭,其中有11名党员,分布在各行各业,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努力奉献。
热心社区事务,为群众排忧解难。为解决老同志上下楼不方便的问题,一支部最年轻的退休党员甘保杰主动承担起组织协调为老旧家属楼加装电梯的繁琐事务。他不辞辛苦,前后奔波,成功为河南河务局老旧家属楼加装上了第一部电梯。
热爱党忠于党 毕生心血献给党
一支部党员虽然都已退休,但始终不忘初心,严于律己,热心参与黄河治理及各项社会活动,积极发挥“老黄河人”的特殊作用,为河南黄河治理和地方经济建设奔波往返,出谋划策。
河南河务局原副局长赵天义,在从事水利工作50年之际出版了《赵天义论文集》,将70余篇不同时期的总结和防洪治理意见、论文汇集成册,传授后人。曾担任河南河务局总工程师、副局长、一级巡视员的端木礼明,仍然在河南河务局科技委发挥重要作用,为黄河治理与开发积极建言献策。
政治理论讲座
河南河务局原局长王渭泾,自2008年初退休后,一直致力于黄河治理方略与水利科学研究,笔耕不辍,出版有3部学术著作、两部文化著作,退休10多年来依然坚持认真学习,并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想法。王渭泾还先后应邀到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洛阳电视台、焦作电视台,及开封日报社、中国书画院、大象出版社等单位进行专题讲座或接受采访,并被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家委员会聘为委员。他还相继受邀参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座谈会、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研讨会、黄河文明博物馆建设研讨会、黄河博物馆展示内容研讨会、商丘与黄河文化论坛、黄河滩区和黄河文化研讨会等会议。他常说:“我是一名治黄老兵,我愿意尽我所能,为社会增加财富,为黄河增添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长征路上永葆党员本色,永不掉队,尽一名老共产党员应尽之力。”
王渭泾接受媒体采访
如上等等,不胜枚举。通过“三个抓手”,一支部每位党员都在自发地、自觉地、忠诚地履行着党员义务,终身践行着入党誓词,为党的事业和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陈晓升 刘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