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古渡踏歌飞

河南黄河网 http://hnb.yrcc.gov.cn 时间:2025-09-24 来源:黄河 黄土 黄种人

晏洋

玉门古渡为黄河著名渡口,又称汜水渡口,位于荥阳市汜水镇口子村汜河入黄河处。渡口所立石碑记载:“玉门,西依大伾,东接广武,两山夹峙,有如门户。汜水南来,清如碧玉,穿门而出,故名玉门。”古时,此地是往返南北、连接东西的水陆交通要道,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时至今日,“黄河夕照”之下的玉门古渡,仍旧景色壮美。

秀美古渡 滔滔入黄

相传很久以前,广武山和大伾山原为一体,汜水河道经大路沟流入枯河到荥阳进入汴河,明明离黄河很近,却绕了个大弯,泄洪非常不畅。大禹治水时来到这里,看到洪水肆虐,淹没了田园村庄,他灵机一动:“何不把汜水改道引入黄河呢?”于是,大禹立即召集水族,说道:“汜水泛滥成灾危害生灵,又要有劳大家在这里挖山了。”鳝鱼(人称小龙)说:“我们弟兄在山下拱个洞算了。”说罢,它们就齐刷刷地出动了。几个时辰后,洞被拱通,汜水顺顺当当流入黄河,人们取名为“鱼们拱洞”。不久,洞被冲成了大口子,而“口子”这个名字则沿用至今。

楚汉战争时,刘邦曾在此与项羽交战,战败而逃,由玉门古渡过黄河,后得韩信相助,大败项羽。刘邦问及渡口之名,将“鱼们拱洞”错听为“玉门古渡”,连声说:“啊,玉门古渡,好名字!好名字!”于是乎,百姓也就改叫它“玉门古渡”了。

玉门古渡是汜水河的入黄渡口,黄河郑州段是黄淮海大平原脊轴的“龙头”,也是“地上悬河”之首。黄河自洛阳偃师进入郑州辖区,全长160千米,西起巩义市杨沟,流经巩义、荥阳、中牟等地,经中牟县狼城岗镇东狼村东入开封境。荥阳广武镇桃花峪为黄河中下游分界处,河道呈“上陡下缓,北高南低,游荡善变,宽浅散乱”等态势。在160千米的黄河郑州段,共有3条支流,分别是伊洛河、汜水河、枯河。其中,伊河与洛河在偃师杨村汇流后,于巩义南河渡镇神北村注入黄河;枯河古称“砾石溪”(根据已故荥阳著名学者张明申考证,枯河并不是史书记载的“旃然河”,“旃然河”是索河的上源之一,最终注入贾鲁河),发源于荥阳市王村镇,在郑州惠济区岗李村北南裹头东注入黄河。这第三条支流就是今天的主角——汜水河。

《水经注》记载,汜水“南出浮戏山”“北流注于河”。汜水河源于新密西北部尖山乡的田种湾村五指岭北坡(此为东支“刘河”,另有西支在巩义米河镇两河口村汇入东支),汇聚浮戏山诸水,流经巩义、上街、荥阳,至汜水镇汇入黄河。为什么叫“汜水”这个名字 呢?《说文 解 字》称:“ 汜,水别复入水也,从‘水’,‘巳’声。”用大白话来说,汜的意思是河流分岔之水流出后,又返流到主流的河,有回流、倒灌之意。站在如今的角度,这种解释倒也合理——汜水河有东西两支流,历史上也经常因为黄河顶托导致河水回流、倒灌,甚至给汜水城带来严重水灾。

钟灵毓秀 鼓角铮鸣

历史上的玉门古渡,“渡口风尘人不息,岸头车马日相催”。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盟诸部落会合于孟津,为避免与商军过早接触,他挥师东进,至汜水泛舟。有专家认为,武王伐纣“至汜而泛”是目前文献中有关玉门古渡军事活动的最早记载。

玉门古渡,既是连通南北的渡口,也是黄河上下游航运的重要码头。古荥泽周边交通发达,先秦时期有一定数量城邑分布。据文献记载,有衡雍、垂陇、沙城、水城、宅阳等城数座。公元前 375 年,韩哀侯利用魏国对楚发动战争、郑国防备不足的有利形势,对郑国发动战争,最终导致郑国灭亡。韩国在将国都迁到新郑的同时,致力于防御秦国的东侵与魏国的西侵,大力营建荥阳之地。公元前320年,荥阳城建成。在此期间,魏惠王于公元前360年和公元前339年分两期工程开挖鸿沟水系。尽管魏惠王当时开挖鸿沟并未直接与韩国合作,但是按照合理推测,荥阳城的建成与繁荣,应该也得益于鸿沟水系的贯通与完善,毕竟荥阳境内有黄河、济水、鸿沟上游源头地区。因此,这也为玉门古渡的商业往来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地理条件。

战国后期,平首方足布成为这一时期最方便、实用的货币形式,广泛流通于北方的周、韩、赵、魏、燕等地区,其面文(钱币正面)多铸有地名。据《古荥泽考》记载,依据面文地名,属于荥阳及周边的货币有宅阳布、四阳布等4种。其中,宅阳布的流通跨越黄河南北两岸,玉门古渡在宅阳布的流通及黄河两岸贸易往来中,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后,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在荥阳广武山麓建敖仓(已故著名学者荆三林经过考察认为,其在今荥阳北的马沟与牛口峪一带),储备大量粮食并派重兵驻守。“会天下粟,转输于此。”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鉴于此地重要性,朝廷专门派三川郡守李由亲自率军镇守。敖仓之所以设于此,很明显是因荥阳优越的地理条件—— 鸿沟水系连通了黄河、淮河等流域,并与关中地区联系紧密,荥阳则是核心中转站,输往北部地区要涉渡黄河,玉门古渡距敖仓又如此之近,它在漕粮转运中自然扮演重要角色。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吴广率军直接围攻荥阳,李由坚守待援。尽管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但为刘邦、项羽等全国性大起义奠定了基础。

随之而来的楚汉之争,关键地带仍在荥阳地区,史称成皋之战。楚汉战争中,谋臣郦食其反复给刘邦讲要“据敖仓之粟”才有决胜可能。公元前205年,刘邦、项羽相持于荥阳,经过1年的围困,刘邦不敌并逃走,大将纪信等人坚守荥阳城,后城破身死。项羽紧接着攻破成皋城,占据敖仓。可由于后方形势不稳,项羽亲自率军攻击彭越,让部将曹咎坚守成皋,并嘱咐他不要同刘邦交战。但是,性格暴躁、禁不住刘邦激将法的曹咎出城迎战,最终楚军失败,汉军再次占据成皋,包括敖仓。曹咎自觉无颜面对项羽,自杀于汜水河畔。这便是人们所熟知的两军驻扎汉霸二王城,直到鸿沟二分天下的故事由来。成皋之战决定了楚汉兴亡,此战之后,刘邦逐渐由弱变强。1年多后,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自此天下归汉。

千百年来,青山绿水,汜上美景不仅有诗情画意,也一直弥漫着硝烟遗址与战神传奇。如成皋城遗址、虎牢关、吕布点将台、竹芦渡……历史的兴亡盛衰,在这条流淌了数千年的河上刻记。

伫立古渡,潮打青山,黯淡了刀光剑影,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要说与汜水最搭的CP(配对),那还得是虎牢关。

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谦曾作《过汜水》:“清汜垂虹贯浊流,崤关虎踞瞰中州。山河不尽登临兴,两袖清风独倚楼。”可见,关与渡,密不可分。

古代关与渡紧密关联的情况并非荥阳一地独有。如山西永济一带的蒲津渡与蒲津关、河南孟津的孟津古渡与孟津关,两者功能叠加,更增添其地理位置的险扼。

“虎牢”二字最早出现在《穆天子传》中,而虎牢城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在公元前571年。是年,晋国伐郑,并为此专门修筑虎牢城 [ 隋开皇二年(582年),朝廷为此专门设置汜水县,有人将汜水关、虎牢关认为是两关,这是误解,而如今的汜水镇即源于此。隋以后,虎牢关城没入黄河中 ]。正式设置虎牢关的时间是在秦朝。虎牢关分新旧两个,新虎牢关位于荥阳市汜水镇西1千米大伾山南的虎牢关村(建于1861年,竣工于1863年),而旧虎牢关则位于新虎牢关西北约2.5千米处,如今早已淹没在黄河河道中,不复存在。

历史上,虎牢关还有其他名称,如成皋关(西汉)、武牢关(唐朝)、汜水关(五代后唐)、行庆关(宋朝)、古崤关(明朝)等,至于为何有别名,则各有原因,不再赘述。2000年来,虎牢关长期处于中州咽喉的战略位置,而其又与东边不远处的玉门古渡和后来的汜水城互为犄角。自西汉以后,此地历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混乱,发生了不少军事战争,但与天策上将李世民大战窦建德的战争比起来,就显得有点不够看了。

620年,20岁出头的李世民奉唐高祖李渊之命征伐洛阳王王世充,河北夏王窦建德出兵十余万救援王世充。李世民率3500名玄甲军迅速占据汜水河畔虎牢关,迎击窦建德。双方在此交战,杀声震天,尘土飞扬。李世民深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为军之道,频用计谋,率骑兵所向披靡,战到最后阶段,他更是冲入敌阵后方展开唐军旗帜。敌兵回头看到唐旗在阵后飘扬,人心大乱、迅速崩溃。窦军大败于汜水东,窦建德也受伤被俘。李世民押解窦建德来到洛阳城下,王世充出城投降。

虎牢关之战,年轻的李世民雄姿英发,以3000余玄甲兵大破窦建德10余万大军。这是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战争,也是李世民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此战,李世民一举平定窦、王两大集团,统一北方,奠定了大唐一统天下的基础(世事难料,由于李唐王朝对窦建德河北军事集团的处置不当,为100多年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祸根,此是后话)。折戟沉沙铁未销,汜水河畔出土的古代弩机,记录着千年前的战火烽烟。时光流转,到了南宋,岳飞又在汜水河上的竹芦渡大败金兀术,上演了他的英雄事迹,化为不朽传奇。

明代杜汝亮慨叹:“一河流出两山开,西接黄河天上来。渡口风尘人不息,岸头车马日相催。英雄百战身经地,神武千年业已灰。感叹兴亡成往事,玉门波逝几曾回。”此后,这里又发生过多场有名的战事,如明末李自成率军由北而来,在渡过玉门古渡后,占领汜水城,又转而向东攻击开封;清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等率军北伐达汜水,清军火急移防汜水口(玉门渡口)阻止太平军北进,最终,北伐部队主力仍通过巩县(今巩义)顺利渡河北进。1908年,陇海铁路汴洛段开通,虎牢关的交通地位迅速式微。发生于 1944年4月抗日战争时期的虎牢阻击战,则是虎牢关历史上最后一场大战。这些战事说明,无论是虎牢关还是玉门古渡,自始至终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樯帆蔽日 踏浪飞歌

荥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荥阳以东就是黄河中下游平原,以西从成皋城到函谷关,是峰谷交错的豫西山区,如果说豫西山区是关中屏障,荥阳就是这一屏障的东大门。班固《汉书》记载,秦汉时期,从关中通往关东的陆路干道,即自函谷关到豫西山区,到了荥阳开始分道,之后“东穷燕齐,南极吴楚”。

上文提到,自魏惠王开凿鸿沟运河,将黄河、济水与泗水、淮水等连接起来,黄淮间形成了巨大的水运交通网,荥阳则成了全国核心水系的咽喉要地。东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记载,西汉政治家桑弘羊称荥阳为“居五诸侯之衢,跨街冲之路也”。

玉门古渡在经历了先秦、秦汉时期的繁荣之后,再度于隋唐时期焕发出耀眼的光彩。随着隋唐大运河的修建完善,作为通济渠的重要枢纽,荥阳再度迎来鼎盛时期。由于当时伊洛河入黄处离汜水河很近(如今变迁较大,已离汜水河较远),故玉门古渡十分热闹,许多文人墨客为此赋诗咏怀。唐开元九年(721年),21岁的王维进士及第,被授予太乐丞一职,掌管朝廷祭祀宴享所需的音乐、舞蹈教习。然而,仅仅数月后,因属下伶人私自表演了专供皇帝享用的“黄狮子舞”,王维受牵连获罪,被贬为济州(今山东济宁附近)司仓参军。尽管心情低落,当他路过荥阳时,还是不禁写下《早入荥阳界》:“泛舟入荥泽,兹邑乃雄藩。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秋野田畴盛,朝光市井喧。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苏轼曾评价王维:“味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早入荥阳界》这首诗给人以满满的画面感,让人不禁联想到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即将进入东京(开封)的城郊景象。唐开元十四年(726年),王维从济州回长安,途中路过汜水,恰逢寒食节,离京多年的他有感而发,写下《寒食汜上作》:“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汜水河水运税费占荥阳年财政收入的35%;晚唐时,汜水河年通航量达1300艘,是连接洛阳与汴州的重要水道。彼时,东来西往、南行北渡的客船、商船、货船汇聚于此。樯帆如云、百舸争流,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一片繁华。依凭水运,沿岸运输、纺织、陶瓷、冶铁、造船等产业发达,商户林立,车水马龙。

北宋时期,通济渠又被称为汴渠,因长期引黄济汴,汴河淤积严重,加上黄河容易改道,不仅影响水路通畅稳定,也威胁都城东京(今开封)的安全。于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朝廷改引洛河水作为汴河水源。工程从巩义任村沙口(今巩义任存沟村)起,至河阴瓦亭子(今荥阳广武镇境内),全长25.5千米,并修筑从巩县神尾山(今河洛汇流处附近)到土家堤(今郑州黄河文化公园附近)共23.5千米的堤 防以 捍黄 河。值得一提 的是,该工程中途过汜水,汜水也成为运河与黄河的连通水道。由于引水渠道在半途横截汜水,因此在汜水横截口的下方河段上,设置上下二闸(实际上就是船闸),使由河入汴或由汴入河的船只先进入二闸之间(船闸的闸室),然后按其去向放船入汴或入河,以解决黄河、汴河船只交汇互通问题。该工程前后持续11年,汴渠漕运能力大为提升。北宋时期,汜水河漕运年过货量折合铜钱120万贯,相当于当时全国茶税收入的1/6。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决荥泽孙家渡口(今郑州荥阳东北);明弘治七年(1494年),大臣刘大夏将元代贾鲁治理的黄河段与孙家渡河同时疏浚,并接孙家渡河另凿新河35千米,导黄河水南行,由中牟、颍川东入淮。如此一来,两条河道互为表里,人们亦将两条河都称为贾鲁河,这也标志着“小黄河”——明清贾鲁河的诞生。

河患消除,漕运复兴。自此,贾鲁河慢慢迎来黄金时期,特别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孙家渡河淤废以后,明清贾鲁河的水源主要是今郑州西南地区嵩阴山地诸山泉,水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泥沙明显减少,通航能力进一步提升。沿岸商业城镇也迅速兴起,开封朱仙镇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水运码头,郑州惠济镇也成为商业重镇。此外,汜水河两岸也很繁荣,明万历年间,汜水河关税占河南布政使司年收入的12%。

直至清末民初,玉门古渡还常常停泊着几十艘船只,陕西、甘肃等地的药材、棉花由此转运,山西特产铁锅、犁铧、药材等由此南运,荥阳土特产由此北走。据《郑州市交通志》记载,玉门古渡在京广、陇海铁路未通之前,仍然繁盛。当时有两道街,商行10余家,经常有五六十只木帆船停泊待渡,山西、陕西、甘肃、河北的物资在此集散,每天人来船往,送运南北旅客400—500人次,是沟通黄河两岸交通运输、商业往来的重要枢纽之一。1949—1952年,玉门古渡由船舶工会领导;1953年,设内河航运局黄河中段渡口汜水分所,共有渡船49只,船工142人,属省营航运企业;1969年,管理权下放到当地管理,后来成为民间渡口。洛阳、郑州两座黄河公路大桥相继通车后,渡口日渐萧条。1994年末,玉门古渡有口子、虎牢关两支船队,共有渡船20艘,其中木质机动船4艘,是当时河南省最大的渡口。

如今,汜水河上的船只已不多见,玉门古渡石碑蹲踞在山下,静静看着一次次日出月落,沧海桑田。方寸之地绘秀美画卷,沃土生金振兴乡村。尽管昔日繁忙的水运已成历史,但河畔的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文旅产业,正在绚烂绽放。日出东方,我引黄河心上流。在抑扬顿挫的黄河玉门号子声中,热气腾腾的汜水烧饼夹、老式炒面和扒猪脸香气四溢,汜水两岸人们的欢声笑语沿着汜水河一路向北,飞过玉门古渡,向母亲河诉说着沧桑巨变和人们的幸福生活。一桥飞架南北,一河沟通东西,“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们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来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