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畔的史诗与情怀

——读杨保红长篇小说《最后的河兵》

河南黄河网 http://hnb.yrcc.gov.cn 时间:2025-02-08 来源:焦作晚报

在历史的长河中,黄河以其独有的雄浑与悲壮,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见证了无数河兵的悲欢离合。中国水利协会会员、焦作作家杨保红创作的长篇小说《最后的河兵》,便是一部以黄河为背景,深情描绘河兵生活,展现黄河文化深厚底蕴的力作。当我翻开这部厚重的小说,一股浓厚的黄河气息扑面而来。这部作品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细节,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深受触动,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血脉中的深情与敬畏

杨保红对黄河的情怀,不仅仅体现在他对这条河流的熟悉和热爱上,更体现在他对黄河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知上。通过几次采风和交谈,我了解到,杨保红生在武陟黄河边,曾在军营生活过13年,参与编写过军史,转业后又长期在河务部门工作,精研黄河历史与文化。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对黄河的每一滴水、每一块石都充满了感情,也让他对黄河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后的河兵》正是他这种黄河情怀和认知的集中体现,通过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黄河的脉动,听到它的呼唤。

杨保红对黄河的情怀,是这部作品最动人的底色。他不仅仅将黄河视为一条河流,更将其视为生命的源泉、文化的载体和历史的见证者。在《最后的河兵》中,黄河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力量。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黄河的壮阔、狂野与温柔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那滚滚的涛声,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河风。

“黄河,这条古老的河流,它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承载了太多的历史重负,却依然奔腾不息,向着远方流去。”这句话不仅是对黄河的赞美,更是对河兵精神的颂扬。在作者笔下,黄河与河兵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守望,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与挑战。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河兵对黄河的热爱与敬畏上,更体现在他们为了保卫黄河、守护家园而付出的巨大牺牲上。

鲜活的群像与起伏的叙事

《最后的河兵》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同样出色。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色、性格鲜明,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的群像画卷。

主角杜春来,一个普通的河兵,忠诚勇敢、坚韧不拔,对黄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抵抗,展现了河兵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他的成长经历、爱情纠葛和家族恩怨,构成了小说的一条重要线索,让读者在跟随他的脚步走过那段历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美好。

在情节设计上,小说同样异彩纷呈。作者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虚构情节相结合,使得故事既具有真实性又富有戏剧性。如书中提到的“花园口决堤”事件,作者不仅准确还原了事件的背景、过程,还通过杜春来等人物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展现了这一历史事件对普通河兵及沿岸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同时,小说中的家族恩怨、爱情纠葛等情节也设置得恰到好处,既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又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文化探索

《最后的河兵》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次对黄河文化的深度探索与传承。作者通过讲述河兵的故展现了黄河儿女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国家的忠诚,这些都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融入了黄河号子、民间传说、治河技艺等文化元素,使得小说成为一部生动的黄河文化百科全书。

《最后的河兵》在创作过程中,杨保红对黄河史料的把握堪称精准。他大量收集治黄一线口口相传的故事,结合历史事实进行再创作,使得小说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小说中提到的贯台堵口和董庄堵口工程,就是民国时期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孔祥榕主持的重要工程。杨保红不仅准确描述了这些工程的历史背景和实施过程,还巧妙地将其融入小说的情节中,使得小说更加生动、逼真。这种对黄河史料的精准把握,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历史感,也让读者对黄河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传承黄河文化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他并没有简单地复制历史或传统,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黄河文化进行了新的诠释和表达。如小说中对于河兵精神的描绘,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英勇与坚韧,而是深入挖掘他们内心的信仰与追求,展现了他们对黄河、对家园、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奉献。

《最后的河兵》是杨保红潜心研究治河历史与文学创作的结果,同时也是顺应时代大潮的产物,是一部充满情感与智慧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黄河的壮丽与伟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儿女的坚韧与温情。杨保红以笔为舟,载着我们穿越时空,体验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历史瞬间,同时也通过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奋斗。(王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