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古称河阳,是黄河中下游流域重要的节点城市。黄河在孟州境内缓缓流淌28公里,孕育了孟州的千年风韵、深厚历史,成就了璀璨夺目的韩愈文化。如今,黄河正在这里演绎新篇章,塑造新景观,从黄河左岸起点孟州中曹坡“零公里纪念碑”到逯村、开仪、化工控导工程,从“温孟滩”“黄河文化苑”到“锁水阁”,一篇篇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锦绣画卷正徐徐展开……
千里“悬河”长堤起始处——孟州黄河堤防
俯瞰孟州黄河,黄河大堤如一道水上长城从河南省孟州市中曹坡村一路逶迤而下,构成了左岸抵挡滚滚黄河水的牢固防线。从孟州黄河大堤一路向西行驶,便可到达千里黄河长堤的起始点——左岸堤防“零公里”。
黄河左岸堤防起点纪念碑
孟州黄河堤防建于清乾隆年间(1756年),民国四年续修至温县界,完成现有堤防雏形,现堤防总长15.43千米。在堤防起点处巍然屹立着一座刻有“黄河左岸堤防起点中曹坡”的纪念碑,这是1996年孟州河务局为纪念宏伟治河工程施工修建的,从绘制极目长河文化长墙到打造黄河左岸零公里“堤防文化长廊”。这座石碑,高大坚挺,若一位庄严而虔诚的老者,见证了黄河文化在这里的绵延与传承。
堤防文化长廊
如今,这里已成为沿黄群众集研学黄河工程文化、感受黄河精神、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开放型黄河文化景点。
昔日温孟滩,今朝米粮川——温孟滩移民纪念亭
温孟滩移民安置区,以接纳黄河移民而得名。它东起温县祥云镇,西至孟州市西虢镇,占地2.7平方公里,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史上最集中的安置区。强化温孟滩移民安置区治理,对保障温孟滩移民安置区人民群众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5年到2002年,历时近7年,河道整治工程圆满结束,安置移民4.2万人,昔日荒滩,今已林茂畴绿,路网纵横,群众安居乐业,直奔小康。
温孟滩移民纪念亭
温孟滩移民工程的成功实践,扩大了土地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保证了移民安置,为昭示工程建设成就,特修建温孟滩移民纪念亭。温孟滩纪念亭位于孟州市大定路正南开仪控导工程,高15.8米,为三层六角仿古结构,于2003年修建完成。因这一切与黄河有关,所以孟州市民亲切地称之为“黄河楼”。黄河楼的底层,由许多平面石碑画组成,左侧是黄河上修建的水电站,右侧是温孟滩移民工程的施工情景,如泵淤改土,机械改土等,记录着当年工程施工时的一个个真实场景。现如今,黄河楼已成为宣传黄河历史文化和展示治黄成就的重要窗口。
工程文化有机融合——黄河文化苑
孟州黄河文化苑,位于“韩愈故里”孟州市城区正南方向5公里处的开仪控导工程,全长1860米,面积约0.25平方千米,这里不仅展示的有高雅诗词歌赋、名篇佳句的“诗和远方”,更有不变的“黄河魂”,向人们解读治黄策略,展现治黄技术。
黄河文化苑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东汉王景提出的“宽河行洪”,明代潘季驯倡导的“束水攻沙”,贾让的“治水三策”……在治水名人园,我国治水历史上涌现出了诸多的治水名人,他们为治水作出杰出贡献,至今仍在激励着每一个到此参观的后人。
在河工雕塑园,依据当年真实的历史资料修建的黄河埽工、根石探摸、手推独轮车、捆抛柳石枕、油锤打桩、手硪打桩、河工、灯台硪、石滚硪九组雕塑,将黄河精神、抗洪精神进行一一展示,不仅纪念了老一代河工的愚公精神,同时在可歌可泣的防洪抢险的历史中,把黄河传统文化用更生动的方式发扬光大。
河工雕塑园
“牛舌”粗排(牛舌坡),席花子扣(干砌),丁扣平缝(干砌),平扣花缝(干砌)……在石方工程示范教学区,选出的11种、利用3个坝档一一实地做出的砌石护坡示范工程,不仅让黄河文化苑成为一个砌石护坡示范工程的简易教学基地,在美化黄河的同时,更增加了大家对黄河、治河的学习和了解。
承载黄河安澜愿望的神圣殿堂——锁水阁
锁水阁,又名文峻阁,位于孟州市大定街道办事处北开仪村南200米大堤的南坡,因位于黄河岸边,镇守黄河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2021年12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锁水阁
阁楼为方形,坐北向南,青砖砌成,共三层,甚为雄伟,正面上下各有砖券拱门一个,上下楣各横嵌青石碑一块,上各有阴刻篆书三个大字,上书“锁水阁”,下书“文峻阁”。阁内用木板分为三层,阁内有“之”形的楼梯,可攀登楼顶。
锁水阁高大挺拔,方正独特,北依大堤,南望黄河,气势雄伟,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艺术特色,又是万里黄河现存的唯一一座锁水阁。若扶梯登阁观望,可见黄河烟波滚滚,滩边杨柳翠绿如织,获“文阁垂荫”之美称,在当地百姓心目中是一座镇水保平安的神圣宝殿。
风华河阳,水润孟州。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孟州黄河事业创新驱动,笃定前行,黄河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九曲黄河,奔腾不息。展望未来,那幅优美的幸福河画卷,在孟州大地正缓缓展开!(谢静)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