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孟滩“放淤”记

河南黄河网 http://hnb.yrcc.gov.cn 时间:2024-05-08 来源:中国水利报

1715183429624.jpg

□田明松

我是一名河南黄河基层职工,年复一年,每当我看到黄河滩区的片片良田以及风吹麦浪的场景,就会想起我在温孟滩放淤的一段往事。

挥师温孟滩 战天斗地

温孟滩移民安置区,是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中最大的集中连片安置区,涉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孟州黄河荒滩53平方千米,库区移民4万余人。这里曾随黄河水势时水时滩,时草时田,险情不断。黄河大堤以南,一片荒漠,风起沙飞,杂草丛生,荒凉不堪。

1994年,为给移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河南黄河河务局采取施工措施,解决安置区的防洪安全和土地改造问题。土地改造分为放淤与改土两个方面,放淤改土工程由上游往下游推进,自西向东划分为四大区,即逯村-开仪区(简称逯开区)、开仪-化工区(简称开化区)、化工-大玉兰区(简称化大区)、大玉兰-下界区(简称大下区)。设计淤填工程量1251.42万立方米,改土工程量726.91万立方米。

放淤改土工程主要是利用陆地泥浆泵组、移动泥浆泵站等机械设备抽取黄河水沙,将11.65平方千米的低洼地吹填抬高,避免黄河水浸渗引发内涝返碱。同时,为了把移民区的沙荒地改为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宜耕地,充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中的氮、磷、钾多种元素,将吹填的低洼地连同高滩需要改造的沙荒地22.18平方千米,盖淤0.3米,再经过作物种植熟化和农业综合措施,培植肥力、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这种大面积进行薄层盖淤改良土壤项目,当时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温孟滩工程施工期间,我当时在郑州黄河河务局船舶修造厂工作,主要从事机械制造。1994年,我奉命组建工程施工队,并到温孟滩工程逯开区现场考察学习。9月份,在逯村坝头,各施工单位的陆地泥浆泵组设备安装完毕,在7千米长的“战线”上一字排开,抽淤填土。经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施工效果并不理想。陆地泥浆泵组是在固定基座上安装吸泥设备——泥泵机组,一般布置在较高位置,因此管线过长,投资规模大,生产效率低且不利于排泥场现场管理。我们根据温孟滩工程的施工条件和地理位置,自行设计建造了移动泥浆泵站。

1995年6月,移动泥浆泵站建成后即投入温孟滩工程。移动泥浆泵站启动运转后,将汛期黄河泥沙含量较大的河水吸排至淤区,待沉淀后,将淤区内的清水排出,留下淤土,达到土地改良目的。60天共完成抽淤12万立方米,放淤面积达40万平方米。

移动泥浆泵站的应用,有效解决了防汛与施工的矛盾,既保证了设备安全,又改善了汛期施工条件,克服了排距远、效率低、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反复拆装等不利因素,为保证工期、提高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广“新武器” 提高效益

移动泥浆泵站的成功应用,引起了河南黄河河务局施工管理处的高度重视。我们将移动泥浆泵站由组合式改为整体式,由单泵组改为8泵组,变柴油驱动为电力驱动。经改进的多组泵站,体积小、动力大、效率高,发挥出泵站的极大潜力。

1996年,河南黄河河务局施工管理处决定在开化区、大下区放淤工程中投入12台多组移动泥浆泵站,并采用明渠放淤集中施工的方案,取代了过去陆地泵组远排距单管线抽淤方案。1997至1998年,开封黄河河务局、郑州黄河河务局下属10个施工单位,在温孟滩开化区、大下区汛期放淤施工中推广应用了改进后的移动泥浆泵站。

2003年,我结合在挖泥船上的工作经验,将单组移动泵站进行改型:将固定吸泥装置改成升降装置;增设前后左右4部绞车,各绞车配置钢丝缆与固定锚;配备小锚艇,作为辅助工具。改造后的移动泥浆泵站,无论汛期还是非汛期都可施工,能高效开挖水下土方,也适用于地方河道疏浚与沿河吹填工程。

2009年2月,水利部印发《关于征集水利行业技术工人技术技能论坛论文的通知》。我撰写的《移动泥浆泵站在施工应用中的改进与推广》,在此次论文活动中获奖。同年12月,我以论文获奖者身份,受邀参加了在湖北丹江口举办的全国水利行业技术工人技术技能论坛,倍感荣幸。

经过数十年治理,温孟滩变了模样:淤滩改土使荒滩变良田,风景如画的王园路贯穿其间,成为移民群众生活的幸福路;防洪工程坝岸整齐,两侧防浪林、适生林、生态林郁郁葱葱,堤肩堤坡绿草茵茵;太极文化苑、黄河文化苑等文化景观点缀其间,形成了沿堤景观长廊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无论是温孟滩的“大会战”,还是水利部的大型论坛,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已成为过去。我时常怀念那段奋战岁月,怀念曾经在那里并肩作战的伙伴、在那里发生过的刻骨铭心的事……


来源:《中国水利报》2024年5月8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