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勤俭廉话光武

河南黄河网 http://hnb.yrcc.gov.cn 时间:2024-01-02

  在河南孟津黄河铁谢班组的南边,一座古朴肃穆的帝王陵静卧在松柏之间,枕着黄河滔声,矗立两千年。这座帝陵,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陵墓。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汉景帝后裔。公元25年建立东汉王朝,为中兴之主。刘秀是史学界公认的中国十大名君之一。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坚持不懈地推行仁政,践行勤政,奉行俭政,实行廉政,成就了“光武中兴”的丰功伟业。他直接或间接创造诸如披荆斩棘、疾风知劲草、束身自修、克己奉公、日慎一日等一百多条沿用至今的成语,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廉洁文化内容,是新时代黄河廉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习刘秀仁政勤政俭政廉政之事,对大力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以人为贵 仁政光武

  推行仁政,贯穿于光武帝三十三年治国理政全过程。经过多年战乱,东汉初年生产凋敝,人口锐减,社会结构遭受巨大破坏。为恢复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光武帝及时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下诏:“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资治通鉴·世祖光武皇帝》)

  政府将十税一改为三十税一,大力减轻民众身上的沉重税负,人口持续增多,社会发展活力不断激活,国家经济得以逐步恢复,为“光武中兴”奠定了经济基础。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诏告全国:“往岁水旱蝗虫为灾,谷价腾跃,人用困乏。朕惟百姓无以自赡,恻然愍之。其命郡国有谷者,给禀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二千石勉加循抚,无令失职。”光武帝要求,存有余粮的郡国,要将粮食分给老弱病残及无家可归等七类弱势群体,二千石官员要及时救助受困百姓。通过扶危救困、救济弱者,达到天下归心。

  同时,社会生产力持续解放。自新莽末年至东汉初年,由于多年战乱,大量流民游荡于社会管理之外,很多人沦为奴婢,直接导致在编户民减少、社会生产力不足等问题。为恢复社会生产力,刘秀称帝后,多次下诏释放、保护奴婢。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光武帝下诏书宣布:“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掉,不得减罪。”“敢灸灼奴婢,论如律,免所灸灼者为庶民。”“诏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十四年(公元38年)光武帝分别下诏,要求益州、凉州的奴婢,“皆一切免为庶民”。

  建武七年(公元31年),光武帝下令京都地区及各郡、国释放囚犯,犯死罪的一律不再追究,现有徒刑犯一律免罪恢复平民身份;被判处“耐罪”(即两年刑期)而在逃的罪犯,由地方官吏“以文除之”,免治其罪。通过以上措施的施行,社会秩序得以稳定,人口规模得以增长,社会逐步安定繁荣。

乐此不疲 勤政光武

  东汉王朝建立后,光武帝勤于政事,日夜操劳,可谓是勤政敬业的楷模。《资治通鉴·世祖光武皇帝》:“帝每旦视朝,日昃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光武帝勤劳不怠、夜以继日,于是劝谏他说:“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光武帝不以为然,回答说:“我自乐此,不为疲也。”成语“乐此不疲”即出于此。

  光武帝几乎年年要巡察各地,有时甚至一年数次。即便是在战争时期,光武帝也常常到各地巡视巡查,在当时硬件条件艰苦、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其栉风沐雨、舟车劳顿的艰辛自不多言。

  光武帝按照汉王朝规制,除领兵出征和外出巡视外,都坚持按时朝会,与文臣武将共商国是。《后汉书·循吏列传》:“数引公卿郎将,列于禁坐。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故能内外匪懈,百姓宽息。”光武帝多次召见群臣,广泛地了解民间疾苦,收集阅读反映民风民情、民生民怨的民歌民谣。每次朝会,他总是把工作量安排得很满,“日仄乃罢”。

  光武帝在自己勤于政务、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同时,还选贤任能了一大批勤政务实、政绩卓著的官吏,如大司徒邓禹、伏湛和大臣李通、宋弘以及南阳太守杜诗、渔阳太守张堪、桂阳太守卫飒、九真太守任延等。这些能臣贤吏勤政爱民,兢兢业业,不仅助推实现了“光武中兴”,也为后世留下了勤政敬业的道德遗风。

克勤克俭 俭政光武

  刘秀把节俭上升为国家制度,使俭政成为与仁政、勤政、廉政并列的治国方略之一。

  光武帝身体力行倡行俭政、去奢去逸。《后汉书·循吏列传》:“初,光武长于民间,颇达情伪,见稼穑艰难,百姓病害,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身衣大练,色无重彩,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宫房无私爱,左右无偏恩。”光武帝出身平民,知道耕田种地的艰难和老百姓的疾苦,因此非常节俭。他穿粗布做成的衣服,不听格调低下的靡靡之音,不把玩欣赏珠宝玉石等玩物。

  东汉建立之初,光武帝就下令:“损上林池籞之官,废骋望弋猎之事。”他首先压减上林苑官员规模,进而从根本上废除“弋猎之事”,为减少游乐性开支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光武帝在自己的丧葬问题上也厉行节俭,以实际行动倡导薄葬之风。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光武帝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将作大匠窦融上言园陵广袤,无虑所用”。光武帝明确要求自己的陵园占地不能过大,最多二三顷,不能封土为山,随葬品只能用“陶人瓦器、木车茅马”。现位于孟津黄河铁谢的汉光武帝陵,简单朴素,毫无奢华。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光武帝病逝于洛阳,死前他留下遗诏:“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不仅严令州、郡等高级官员不得离开城郭到京城奔丧,而且连派遣下属官吏、通过驿站奉奏致唁,也不允许。“务从约省”,几近苛刻。

  皇帝这样节衣缩食,朝臣们自然争相紧跟,上行下效,以俭为荣。东汉初年,皇朝内外、全国上下,厉行节约蔚然成风。

  光武帝倡行厉行节约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坚决压缩朝廷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共经费开支。据《后汉书·循吏列传》记载,光武帝对朝廷文书的起草运转,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节支要求。“其以手迹赐方国者,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勤约之风,行于上下。”凡是皇帝亲笔手书下达地方郡县或侯国的文书,都要以细小的字体书写,以至“一札十行”。勤俭节约的风气盛行一时。

  光武帝深感后宫嫔妃制度积弊甚多,必须着力革除奢靡之风。《后汉书·皇后纪》记载:“及光武中兴,斫雕为朴,六宫称号,唯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奉不过粟数十斛。”光武帝以减人、减级、减薪为突破口,最大程度地削减后宫人数和经济开支。

  鉴于东汉初年因战乱户数、人口大量减少的问题,光武帝在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达诏书:“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其部,省减吏员。”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于是条奏并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政府一下子裁减、合并了四百多个县。地方官吏职数设置,在原来基础上,十个官员职数只保留一个。省减吏员后,官僚机构设置不仅适应了社会管理需要,而且大大减轻了国库负担。

  光武帝下诏严禁地方向朝廷“进贡”,要求“异味不得有所献御”。他认为,向朝廷进献美味,白白浪费饲养费用,在运输过程中,还会耗费沿途官民人力物力,劳民伤财。因此,严令“太官勿复受”。

奉法不避 廉政光武

  光武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奉法不避,不徇私情,以廉护国。

  《资治通鉴·汉纪》记载:“初,怀县大姓李子春二孙杀人,怀县令赵憙穷治其奸,二孙自杀,收系子春。京师贵戚为请者数十,终不听。及良病,上临视之,问所欲言,良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他所欲。’良无复言。”即便叔叔刘良亲自说情,光武帝也没有同意赦免李子春。他还提拔县令赵憙为平原太守,以示标榜。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十一月,刚刚就任大司徒还不满一年的欧阳歙,“坐前为汝南太守,度田不实,赃罪千万下狱”(见《资治通鉴·世祖光武皇帝》)。欧阳歙祖上八代为博士,学生门徒遍布朝野。欧阳歙入狱后,他的弟子一千多人聚集皇宫,为其哀告求情。平原郡有个书生叫礼震,当时才17岁,他“求代歙死”。面对如此舆论压力,“帝竟不赦,歙死狱中”。

  强肃贪腐,光武帝不看地位高低,不论官职大小,不困于人情,不羁于舆情,依法处罪,以法倡廉,可谓雷霆万钧。东汉开国,政教清明,当得益于此。

  在强力肃贪的同时,光武帝加大引导和教化的力度,双管齐下,确保东汉王朝上下清廉。东汉建立之后,光武帝开始大封功臣。但在封赏之前,总是提醒告诫在先,犹如当今任职前的廉政提醒谈话。他告诫开国功臣们说:“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守约守俭守法,这就是光武帝对功臣们的廉政要求。

  光武帝刘秀勤政廉政,是唯一同时拥有“中兴之君”与“定鼎帝王”两项头衔的帝王。时至今日,其思想依旧闪耀光辉,启示后人。(夏厚杨)


责任编辑:来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