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埽工:河工史上的杰作

河南黄河网 http://hnb.yrcc.gov.cn 时间:2023-12-12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夏厚杨

黄河埽工,是中国水工建筑中的一大发明,也是世界河工史上的一大杰作。在几千年与黄河洪水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创建了伟大的堤防工程。由于黄河水少沙多,而且水沙在年内分布极不均衡,河床不断淤积抬高。于是,一种能够抗御主流冲刷,护堤塞决,简捷易行,而且能在软基上施工的河工建筑——黄河埽工应运而生了。

20世纪40年代运用黄河埽工加固黄河大堤_副本.jpg

20世纪40年代运用黄河埽工加固黄河大堤

黄河埽工是以薪柴(秸、苇、柳)、土石为主体,以桩绳为联系的一种水工建筑物。它的作用是抗御水流对河岸的冲刷,防止堤防坍塌。黄河埽工常常被用于堵复溃决的堤坝。

黄河埽工起源很早。据考证,先秦时期就有了类似于埽工的建筑物。到了汉代,堵口工程中大量地运用了埽工所需的材料和类似埽工的建筑,比如汉武帝瓠子堵口,运用的就是埽工技术。“埽工”二字最早见于文献是在宋代,北宋以前,黄河埽工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北宋时期,埽工技术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被普遍运用。据记载,北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年-1031年),埽工建筑已遍布黄河两岸,凡是险工堤段均有大埽。当时,上起孟州、下至棣州共设有45座埽工,是黄河防洪的关键工程。元、明、清三代,筑埽都是堵口和护岸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制埽技术和埽工形式都得到了不断改进和丰富。

《回澜纪要》中关于埽工的记载(局部)_副本.jpg

《回澜纪要》中关于埽工的记载(局部)

宋代多用卷埽,其制作方法是,先选择宽平的地面作为埽场,在地面上密铺草绳,再在草绳上铺梢枝和芦获一类的软料,软料上再压一层土,土中掺些碎石,再用大竹绳横贯其中,称为“心索”。然后,将逐层铺好的埽料卷而捆之,并用较粗的苇绳拴住两头,埽捆就做成了。这种埽的体积往往很大,“其高数丈,其长倍之”,需要成百上千的人喊着号子,一齐用力,将埽捆推到堤身单薄或需要下埽的地方。埽捆推下水后,将竹心索牢牢拴在堤岸的木桩上,同时自上而下在埽体上打进木桩,直插进河底,把埽捆固定起来。这样,埽岸就形成了。

卷埽示意图_副本.jpg

卷埽示意图

埽工用料普通,就地取材,制作较快,在抢险、堵口中极为有效。比如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治水专家潘季驯主持堵塞高家堰大堤的决口,开始用其他方法屡堵不成,最后还是用埽工堵复成功。但是,埽工体轻,易浮起,易腐烂,需要经常修理更换,常年费用多,而且一段险工往往由十几段连在一起的埽捆组成,一旦经大水淘空,会导致相连的数段埽工同时蛰塌,造成巨险。到了清代,人们就开始改用捆厢埽,并在埽前抛碎石护根,以免河水淘刷塌岸。

卷埽与厢埽_副本.jpg

卷埽与厢埽

埽工根据不同的用途,又有不同的名称。用作堤岸防护的叫“埽”;用作堵口、截流或水中前进筑坝的叫“占”,把横着做的称为“厢埽”、把直着的称为“进占”。厢埽,又有“顺厢埽”和“丁厢埽”之分,凡做埽时料物的铺放与水流方向平行,称为“顺埽”;做埽的料物除底坯平行于水流铺放外,其余各坯皆与水流方向垂直铺放(埽两端除外)的称为“丁埽”。丁埽,多用于护岸、护滩、抢险等工程中,属于丁厢埽的有磨盘埽、月牙埽、鱼鳞埽和雁翅埽等。磨盘埽是半圆形的丁厢埽,因形似磨盘而得名,用于弯道正溜回溜交注处,上迎正溜,下抵回溜,常用作群埽中的主埽。

堵口埽占图_副本.png

堵口埽占图

月牙埽是形似月牙的丁厢埽。常用在险工的首尾,作为藏头埽或护尾埽,也可抵御正溜及回溜淘刷。

鱼鳞埽是形似鱼鳞的埽。埽的形状是头窄尾宽,各段连接起来,常连续数段或数十段,呈鱼鳞状。雁翅埽,埽形斜长而外窄内宽,数段相连接,形似雁翅,它有抗御正溜、回溜的作用。四类之中,鱼鳞埽为最常用的一种丁厢埽,多用于大溜顶冲或有兜溜、绞边溜的地段。

各种护岸埽示意图_副本.jpg

各种护岸埽示意图

埽体各部分名称_副本.jpg

埽体各部分名称

随着科技发展,大型机械逐渐运用到了埽工中,机械化埽工应运而生。比如2004年,兰考蔡集54坝抢险做埽时成功运用了饺子网埽新技术,成为将埽工技艺进一步延续提升的佐证。现在,黄河下游险工坝已全部改建为石坝,被誉为“水上长城”。

黄河埽工作为古老治河技艺,是人们根治黄河水患的缩影,是黄河水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历代治河先贤“应物而变”的创新创造精神。其传承数千年,时至今日其技艺仍在黄河两岸广泛应用。


注:

河道中的水流。《河工名谓》:“河水之流者。曰溜。”溜按其形态、性质、大小等,可进行区分。

主溜又称“大溜”“正溜”。河流中流速最大的一股水流。《河工用语》:“大溜,溜之力大而汹涌者。”《河工名谓》:“全部河流集中之处,水流汹涌者,是为大溜。”

回溜:水在前进中受阻时,发生回旋的水流。《河工用语》:“溜遇他物抵触逆行而上回旋者曰回溜。”

兜溜:弯道呈半圈形,大溜冲入而出流不顺的弯道。这种弯道对于水流的作用,黄河上俗称“兜溜”。

绞边溜:贴近滩岸边螺放向下的水流,也称“埽边溜”。

除了本文提到的几种溜之外,还有边溜、顺溜、漫溜、拖溜、搜根溜、翻花溜等。

 


来源:《中国水利报》2023-12-07第五版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