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昌:在庙堂与江湖之间

河南黄河网 http://hnb.yrcc.gov.cn 时间:2023-10-12 来源:黄河网

文丨陈燕奇

“先生,现如今黄河在徐州丰县决口,堵口计划需要工银120万两,向朝廷请款,数目是否太多?如果减至一半,堵口能否成功?”清嘉庆元年(1796年)六月,时任南河总督的兰第锡向身旁的先生问计。 

“60万两太多了,30万两足矣。”先生缓缓答道。

“30万两?恐不能成事啊。”兰第锡面露难色。

“拿15万两用来堵口,另外15万两来给各级官员塞腰包,这总够了吧!”先生怒目圆睁。

这位先生便是郭大昌,一个起步于庙堂之上,却在江湖上留下不朽传说的治河专家。

年纪轻轻的“老坝工”

郭大昌(1741年—1815年),字禹修,清代江苏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明清时期,黄河频繁决口改道,郭大昌生于洪泽湖畔,从小目睹水患给家乡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于是立下治理洪水的志向,苦学不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聪敏好学的郭大昌进入江南河道总督衙门所辖的河库道任帖书,负责工程核算、物料收支工作。他刻苦学习,短短三年内,熟练掌握了河工财务管理知识,水平“过于其师”。此外,他还注意观察和研究黄河,在治河工程中, 虚心向河工学习,逐步掌握了工程技术知识,史载他“明于水性衰旺,能以意知其溜势所直”。河工尊重郭大昌,称之为“老坝工”。

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1768年至1771年),嘉谟任河库道员时,对郭大昌尤为器重,提拔他做了属吏,每逢重要事项都要向他询问。

嘉谟治河业绩突出,由河库道员升任漕运总督,遵郭大昌为上客,倚为左右手。

当时负责淮扬运河水利的淮扬道员因河务需要,聘郭大昌为幕宾,指导治河工作。

年纪轻轻便被委以重任,郭大昌意气风发,准备大展身手,投身治河事业,使家乡父老免遭水患之灾。

秉持操守的治河小吏

郭大昌身处的时代,正是康乾盛世末期。康乾盛世既是盛世辉煌,也是落日余晖。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在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和科技方面已经落后于西方,显示出了封建社会的固有弊端。

乾隆末年,国家每年财政收入约四千万两银子,一年的河工费用却高达二百万两。嘉庆年间,河工用款比乾隆年间多了一倍。那些年,治河经费成了贪官污吏眼中的“肥肉”。维修工程多报少做,有人只领经费不施工,甚至出现人为制造险情的情况。秉性刚直、不徇私情的郭大昌看在眼里、恨在心上。

当时,吴嗣爵任南河总督。在治河问题上,郭大昌多次与其发生重大分歧, 遂决意离开。乾隆三十九年 (1774年) ,他愤而辞职, 从河道署搬出, 入住清江浦五圣庙内。

1697124663225.png

记载郭大昌事迹的《中衢一勺》(资料图片)

郭大昌性格刚正。在此之前,郭大昌就已经跟和珅绝交。和珅是嘉谟的外孙,据清代著名学者包世臣《中衢一勺·郭君传》记载,和珅早年家境贫寒,嘉谟任河库道员时,和珅经常派遣仆人刘全到清江浦请求资助,嘉谟一般以五十两银子打发。有一次,郭大昌奉命招待刘全,与刘全相聚甚欢,也资助了五十两,后又帮助和珅解决了数百两的紧迫债务。后来,和坤显贵,随侍乾隆皇帝下江南,派刘全重金酬谢郭大昌,却被郭大昌严词拒绝。郭大昌表示当初资助和珅,是因为见他有济世之才,没想到他竟弄权纳贿,成为祸国殃民的贪官,当即宣布与和珅绝交。

不在庙堂的治河专家

辞职以后,尽管身处江湖,但是郭大昌依然心系治河事业。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八月,黄河决于清江浦老坝口,一夜之间大堤被冲开400多米,口门水深达十余米,滔滔洪水全部泄入运河,连水闸管理署衙也被冲毁。淮安、宝应、高邮、扬州等四城居民纷纷爬屋上树,躲避洪水。此时,山东王伦组织农民起义,相距不过数百里。对此,南河总督吴嗣爵慌了手脚,请郭大昌帮忙。郭大昌问吴嗣爵:“有什么措施和计划?”吴嗣爵说:“我如果有办法也不会来麻烦先生了。目前来说,必须马上进行堵口,计划堵口费用五十万两,工期五十天。”郭大昌胸有成竹地说:“如果要我来堵口,工期不超过二十天,费用不超过十万两,但工地要由我负责,只需要派文武官员各一人在工地维持秩序,其他河官不得干预。大人的图章要由我执掌,河库道员见我的条子要发钱发粮,不得掣肘。”吴嗣爵一一答应。工程进行到第二十天,大坝合龙,合计用银十万二千余两。

嘉庆十二年(1807年)前后,苏北一带黄河几乎年年决口,河官们认为黄河频繁决口是因为海口高仰,于是建议改道,改由南出射阳湖(今射阳镇一带),或北出灌河口(今灌南县西北)入海。如果按这个计划实施,淮安府将有不少地区成为泽国。为了拿出更加符合实际的安河之策,六十多岁的郭大昌与好友包世臣用两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他们下至海口,上至徐州,对当时黄河、淮河、运河的河势、河情做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郭大昌认为“海口并无高仰,河道断不可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工程治理措施,上报朝廷得到嘉庆帝的批准。然而,工程尚未开工,黄河又在北岸马港口决口,由灌河口入海,这一线路正好符合河官们提出的改道方案。因此,决口不予堵复,郭大昌的方案被搁置。

1697124696503.png

清代治河工地场面图(资料图片)

黄河在马港口决口改由灌河口入海后,因为流经地区多苇滩,经过三年时间都未能冲出理想的入海河槽。由于连年泄水不畅,一到汛期,运河泛滥,民居被淹。河官们谎报灾情说,水患虽有,但无伤田庐。于是出现了“马港决口, 黄河安澜”的谬论。百姓不堪水患之苦, 纷纷上诉,要求朝廷堵塞决口。朝廷派工部尚书马慧裕处理此事,起初,马慧裕听信一面之词,倾向不堵口。灾民们纷纷求助郭大昌,郭大昌给灾民们出主意,让大家准备船只,让马慧裕亲自坐船去实地查看。结果,船刚出口门不远,就搁浅不能前进。马慧裕发现了实情:马港口决口如此浅涩, 如何能作为黄河的下泄河道?当即决定按郭大昌的方案堵塞马港口决口。

嘉庆十六年 (1811年) , 黄河在李家楼决口。郭大昌认为,洪水不出半个月就能到达洪泽湖,不到十天就能蓄满洪泽湖,到时湖水必将外溢,运河两岸百姓将陷入一片汪洋之中。为解民于倒悬,郭大昌借两江总督找包世臣议事的机会为民请愿, 坚持“加长盖坝以助湖水入黄、筑下游长堤以畅河道”的方案。包世臣最终说服了两江总督, 使其接受了郭大昌的建议。工程建好后, 黄河、淮河、运河一度出现了畅通的局面。

百姓心中的治河英雄

嘉庆十八年 (1813年) , 郭大昌与包世臣最后一次巡视清口以下的大堤时, 对多开减坝、分泄黄河等甚感忧虑。他向包世臣建议:“今后在官员面前, 请多多进言, 杜绝这些隐患。”两年后, 郭大昌因风痹症辞世, 享年74岁。

嘉庆年间,河政腐败,黄河两岸百姓在深受洪水之害的同时,还要遭受河官的剥削勒索,百姓恨透了贪财的河官。郭大昌不畏权势,敢于同贪官进行抗争。在百姓心中, 他是救民于水火的“神仙”, 是专门来呵护黄河的“精灵”。郭大昌生前,百姓为其立碑不下二三十处。

1697124721810.png

江苏淮安的总督河道部院 李锟 摄

郭大昌一生虽然没有在庙堂之上成就一番治水事业,却在江湖上留下了不朽声名。他精于堵塞决口,对治理黄河有精辟见解,在当时是堵口首选专家。他曾多次与包世臣一起考察黄河、淮河、运河水势,并将河工技术、治水经验等传授给包世臣,包世臣据此写出《中衢一勺》。包世臣这样评价郭大昌:“河自生民以来,为患中国。神禹之后数千年而有潘氏(潘季驯);潘氏后百年而得陈君 (陈潢);陈君后百年而得郭君。贤才之生,如是其难。”

2006年,淮安市政府在当地名胜清晏园中复建江南河道总督署。河督署中设有郭大昌的塑像及其事迹介绍。2014年建成的洪泽勤廉教育基地展览馆里也设有郭大昌塑像和事迹介绍。

不为官、不贪财、不求名,只求大河安澜,百姓安居,这就是郭大昌,一位平民百姓的治河传奇!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