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对赵炜研究员来说,是值得记忆的月份。即将荣休的他,看着第三本独著《束与分的变奏——黄河治理简史》,带着墨香从遥远的西宁翩翩而来,应该是莫大的欣慰。我想,这本新作,是送给他近四十年执着于文字工作的礼物,更是对他皓首穷经、孜孜以求醉心于黄河水利史研究的最好回馈。
《束与分的变奏——黄河治理简史》一书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除绪论、附录外,共分四个章节,近20万字,涉及历代黄河治理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兼谈河南黄(沁)河堤防沿革问题,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治黄通史著作。与以往黄河水利史学者所编著的书籍多偏重于对事件、人物等方面的知识性介绍不同,本书在归纳总结作者多年来从事黄河治理史尤其是黄河堤防史研究心得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不仅视野广阔,而且兼具通俗性和学术性,体现出深厚的史学功底。
长期以来,水利史研究并不是一门显学。不过涉及黄河治理史的书籍,近年来出版了很多。在纷繁芜杂的书籍丛林中,显露出新意且具有独特气质的书,《束与分的变奏——黄河治理简史》是一本。除了理论范式的阐发,还呈现了作者近年来的主要学术观点。在我看来,主要有“三新”。
一曰人物评价之新。所谓“事因人生,人因事显”,正是众多先贤的不懈探索、创新,才有了今天较为完备的黄河防洪体系。在本书写作的人物选择上,“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刘彻、贾让、王景、贾鲁、刘大夏、潘季驯、靳辅、栗毓美等治黄史上的重要人物贯穿全书,又不忽视白圭、郭大昌、黎世序等一系列不太知名却深刻影响着黄河治理的人物。在人物评价上,如白圭,这位战国时期魏国大臣,以“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名世。作者在史书中爬梳,发现他除有效解除魏国都城大梁的水患、为魏国快速崛起贡献颇多以外,还在黄河堤防修筑上有过重大创新。又如秦始皇,作者充分肯定其在黄河治理上的成就,并分析了“秦始皇跑马修金堤”传说背后的深刻原因。正是集体无意识般渴盼黄河安澜、金堤永固,人们才把堤防修筑与秦始皇、子路等人联系起来。这些以往被忽视的细节,读来饶有兴味。
二曰写作手法之新。作为一本具有普及型读物特质的书籍,该书并没有长篇大论的枯燥叙述,多是短小精悍的描写。全书的章节不多,在大的历史分期之下,用近50个小篇目串联起从先秦至清代的黄河治理过程。读者拿到手中,既可以从头至尾,一览黄河治理全貌,又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朝代、人物、故事,从任意章节读起。在这个“轻阅读”时代,该书摒弃了传统意义上通史的写法,贴合了当下读者的需求。该书语言精雕细琢,每一个篇目虽字数不多,却不失历史写作的严谨与厚重。
三曰哲理思辨之新。该书系统列举了由古至今从共工、鲧的“堵水”到大禹的“疏堵结合”,再到“疏、浚、塞”“束水攻沙”等方略,以及民国时期“全流域治理”等黄河治理措施,使读者从中领略我国古代、近代人民治理黄河经历的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的变化。全书对黄河治理的论述并非只是对历代代表性学术思想的简单排列,而是将其与政治变革、社会变化密切结合,注重史料的真实性,使读者不仅可以从历史角度了解不同时期黄河治理的过程,还可以从技术、方略方面了解黄河治理的历史演变。
十一年前,我从濮阳调到郑州,有幸与赵炜研究员同在一个处室工作。多年来,他的耳提面命,他的道德文章,他的为人处世,都让我受益匪浅。在我看来,虽然年龄相差了二十多岁,却已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催促我写文章的点点滴滴,他暑天里汗流浃背伏案劳作的身影,他在生活中对我的关心与支持,都是值得感念的。
我知道,这本书,其实源于他曾经发愿要写的《黄河堤防史》,多年前,我感觉这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然而,他用自己的勇气和毅力完成了,在惊叹的同时,祝愿他好好享受荣休之后的愉快生活,再续黄河水利史研究的往昔荣光。(李锟)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