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知秋

河南黄河网 http://hnb.yrcc.gov.cn 时间:2025-11-19

今年的秋天好像持续的时间久了些,黄河边有一股好闻的独属于秋天的味道,阳光穿过树叶停留在指尖,又穿过指尖投射到大地,让一切成熟的东西长得更加成熟。黄透的银杏夹杂着如火焰般跳动的红枫,轻轻地在我耳边低语:现在正是万事万物都温柔的秋天了。

古道园:黄河古道的千年回响

1763549118339.jpg

在秋天总是比平常更容易感知过往。当晨光穿透薄雾,为黄河镀上一层金箔,河面泛起的粼粼波光,仿佛千年前青铜器上的文字像电影般一幕幕播放。“仨堤头”,是“践土之盟”“邲之战”的见证者。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此会盟诸侯,歃血为盟的誓言穿透时空,与黄河的浪涛共鸣。站在古道园文化广场的“黄河宁 天下平”石碑前,落叶随风缓缓落下,我深深地呼吸,感受着空气带来的一丝微凉的秋意。恍惚间,春秋战国的车马声、牧羊人的口号声、远方传来的打草声交织成曲。车马声中,承载着诸侯的野心与谋略,见证着华夏大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艰难历程;轰轰作响的打草声,仿佛踏着时代节拍,奏响新时代治黄人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章。

这就是了,枯败与新生,总是相辅相成。

历史口门:河床上的时间刻度

1763549099794.jpg

沿着黄河大堤前行,历史口门纪念园的解说碑如一本摊开的史书静静伫立,等待着每一位游客去触摸那些被岁月雕琢的记忆。从六处老口门所见证的洪水肆虐的通道,到原阳高滩这黄河在原阳境内留下的一处独特景观;从原阳境内河道变迁这时光流转的壮丽画卷,到明清时期治河能臣用智慧与勇气书写的传奇篇章。历史的长河悠悠流淌,每一滴水都承载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我继续漫步,树叶在脚下沙沙作响,如同历史脉搏在时间的刻度里低语。秋意里,这些历史痕迹诉说着人与河的过往,也让我们明白,唯有敬畏自然、科学治理,才能续写人与黄河和谐共生的美好新篇。

于是我驻足,享受这与历史对话的瞬间。

栗毓美广场:黄河岸边的治河丰碑

1763549073791.jpg

继续前行,我进入了河工智慧下的秋日世界。步入栗毓美纪事广场,秋天的暖阳为这片土地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广场中央展示的一组河工砖格外引人注意,砖体呈椭圆形,中间设有圆孔,如此设计,使得人们能够用绳子轻松穿系,极大地方便了抛修作业。这不得不让我感叹古人的治河智慧,在那个技术有限、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小小的河工砖,无疑是治黄工程中的一大创举,每一块砖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治黄历史。在那泥泞不堪的河滩上,在那波涛汹涌的黄河边,都镌刻着河道总督栗毓美坚毅的足迹。他大胆创新,采用抛砖筑坝的方法,在原阳地区筑起了坚固的堤坝。广场中央拔地而起的栗毓美像,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傲然矗立,在秋阳的照耀下,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

金秋绚烂,感受着他的智慧,汲取前行的力量。

培训基地:理论迈向实战的技艺传承

踏入毛庵抢险技术培训基地,秋日的氛围也悄然渗透其中,落叶随风飘零,被赋予了“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传承。基地内,正是一片热闹的景象:老职工站在模型前为新入职学生讲解着治黄人的“老本行”,从各类险情的判断方法到相应的抢护措施,从抛铅丝石笼等传统抢险技艺到13种家伙桩的埽工智慧,每一个知识点都在青年职工心中碰撞出坚定的火花。秋风飒飒,他们正在这金秋中启程,书写着属于青春的篇章。

1763549173809.jpg

我还记得那个被暮色浸染的傍晚,巨大的机械轰鸣声闯入耳朵,嘹亮的黄河号子回应着黄河的咆哮。“大堤筑的高又宽诶!”“嘿!”“预备,起!”随着指挥员的一声指令,挖掘机抓起装满石料的铅丝网笼缓缓升空又缓缓落下。秋日的傍晚格外寒冷,抢险队员的额头上却冒出了细密的汗珠。我想,秋天如果是一首长诗,那现在所见便是最动人心弦的篇章:队员每一声坚定的口号、每一步坚定的步伐、每一次熟练的操作,就像秋日里的守望者,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黄河的安澜。

这一刻,他们是秋日黄昏的主角。

黄河笔下的秋天,有着最原始的生命力:那满目金黄,是一铲一铲植出的季节馈赠;那排排飞鸟,是苍茫秋色中一抹灵动;那治黄人穿梭的身影,是黄河岸边的无畏英雄。秋风,吹散云霞,吹来回答,营造出完美的自然环境;他们,填满时间,满载而归,写满了一群原阳治黄人的“丰收”合集。(张悦)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