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河南郑州,有了难得的清爽。我与老友结伴,从黄河右岸大堤“零公里”处一路向东,沿途观赏了南裹头、花园口、马渡等自然与人文景观。
马渡堤防美景
绿色生态铺展黄河沿岸
“千里金堤,始于足下”的标志石高高伫立,标志着“零”的开始。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起点,更是黄河治理的关键节点。
黄河右岸大堤起点——零公里
从“零公里”出发,沿黄河大堤一路向东探寻,便看见了岗李水库,花园口水利枢纽十八门闸遗迹“诉说”着这里过往的辉煌。岗李水库的四周,密密麻麻长满了树木,以杨柳居多,它们喜欢临水而生,生长期短,成材快。
向北,便是南裹头险工,平坦的大道两侧草木葱茏,防洪设施与绿色植物相映成趣。至南裹头观景点,登台远眺,黄河之水浩渺无垠,文化之韵深厚悠长。俯仰之间,美景如画,徜徉其中,幸福感油然而生。
在岗李水库西侧的湿地中,一条若隐若现的河流蜿蜒北去,这便是人们寻觅已久的枯河。它古称旃然河,是黄河在惠金段唯一的支流,后因天旱则涸,被称为“枯河”。枯河从保合寨险工63坝处折身北上,从南裹头险工汇入黄河。
与这片湿地隔堤相望的四季植物园,是惠金黄河生态廊道的一处著名景观。无论是春天的生机盎然、夏天的清凉宜人,还是秋天的宁静美好、冬天的神秘韵味,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灵享受。
文化内涵浸润堤防建设
继续向东行进,就来到花园口河段。
花园口险工是河南黄河右岸较长的一处险工,历史上,这里曾发生冯庄漫决、花园口扒口等事件。2002年,花园口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成为河南黄河最早的国家水利风景区。2017年,花园口险工入选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名单。
马渡黄河文化广场
花园口景区主门正对着花园口引黄闸,沿着这段黄河大堤自西向东走,还能看到东大坝和马渡引黄闸。这3座历经风雨沧桑的引黄闸经过不断加固改建,仍然在为沿岸提供着滚滚水源。它们见证了沿岸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也见证了“惠金”治黄事业的艰苦历程。
惠金黄河记忆展览馆
位于花园口景区东门的惠金黄河记忆展览馆,如同一条时光隧道,通过“惠金迷力”“惠金治黄”“惠金一览”“惠金拾萃”“惠金华章”5个篇章,引领人们探寻惠金黄河的历史与成就。在与昔日的对话中,感受一代代惠金黄河人的使命担当、斐然业绩和不屈灵魂。
标准化堤防科普文化广场
再向东走,一路塔松相伴,两边的树枝已经“握手”,缕缕青枝相依,形成一个绿色的隧道。这里是一处标准化堤防展示点,也是黄河工程“三点一线”示范段的重要节点。2023年,惠金黄河河务局对此进行扩建,形成了一座集黄河文化、景观绿化、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标准化堤防科普文化广场,成为河南黄河新地标。在黄河标准化堤防标志石的基础上,惠金黄河河务局以“堤防历史文化”为主题,增设10座石面科普文化台,内容涵盖黄河堤防起源、历代筑堤举措、4次复堤运动及标准化堤防建设、堤防现代化提升等,翔实生动地呈现了从古代到人民治黄以来,黄河堤防历经千年的演变发展过程及未来。
黄河记忆融入百姓生活
不知不觉间到了郑工堵口事件发生地。这段并不算长的黄河大堤,在近现代发生过3次决口。在郑工合龙处碑碑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追忆这段尘封的黄河记忆。
“泥马渡康王”文化雕塑
往前再走,进入马渡河段。马渡险工始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作为黄河“三点一线”示范工程的险工示范点,马渡险工35坝,不仅是展示现代河防工程技术的示范窗口,更是领略黄河壮美风光的绝佳地点。
位于马渡下延102坝处的黄河马渡文化广场,设有毛石文化墙、砌石工艺展示区、黄河号子表演区。黄河号子蕴藏着世代黄河人的治黄智慧与无尽付出,在每一块石头上都凝聚着一代代黄河人砌石工艺的汗水与心血。这里也是河南开展黄河防汛抢险演练的首选之地,是河南黄河传统技艺展示区,更是人们亲近母亲河、感受黄河文化的绝佳去处。
渡头柳文化景点
渡头柳是这条“画廊”的最后一个景点,位于惠金与中牟黄河的交界处。一棵古柳挺立在这里,经历百年沧桑,成为黄河古渡口的标志,有渡头柳立于岸上引航,船行河中,艄公能知方向。它见证了黄河南北两岸人民的交流互通、悲欢离合。
惠金黄河三十里画廊
这一路,堤顶道路平坦宽阔,道路两侧绿树成荫,与大堤平行的生态廊道充满生机。大堤两侧的绿荫下和坝头上随处可见野营的小帐篷,一家人享受着温暖阳光和田野气息。
畅游、探访,大家深深体会到,时常来这“画廊”转一转,沿着生态廊道走一走,在各个黄河文化景点中停一停,能让身心回归自然,积蓄文化底气。(董素杰)
责任编辑:来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