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东
在防汛演练中,刘东东(右二)带领队员唱着黄河号子制作柳石枕 刘东东 供图
您听过黄河号子吗?
号子,是集体劳动中协同用力时,为统一步调、减轻疲劳等所唱的歌。黄河号子作为目前唯一一个由水利部门负责保护传承弘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为能够成为它的传承者感到荣幸。我认为,黄河号子不仅是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一段曲调,更是凝聚治黄人民力量,齐心协力保护治理黄河的精神传承。
“河有三湾,哦嘞,啊喂,抬起硪,来打夯……”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与“善淤、善决、善徙”的黄河相伴、相争、相和,孕育出沿黄两岸铿锵豪迈、气吞山河的黄河号子。黄河号子按工种大致分为船工号子、硪工号子、河工号子,演唱方式分为领唱、齐唱等,共同构筑了谱系庞杂的黄河号子家族。发展至今,黄河号子承载着黄河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升,黄河沿岸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与原始劳作技艺紧密联系的黄河号子一度发展停滞,加之一代代老河工的退休乃至离世,黄河号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2008年,黄河号子迎来了保护与传承的转机。
在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河务局的全力申报下,黄河号子与长江峡江号子、酉水船工号子作为江河号子,一道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时任孟州河务局局长的李富中与黄河号子渊源已久。他的爷爷是一位老河工,在耳濡目染之下,李富中接过了保护传承黄河号子的重任。他为了申报“非遗”到处奔走,还倾尽全力组织拍摄了系列专题片《黄河号子》。2017年12月,李富中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推荐名单,正式成为黄河号子的非遗传承人。之后,李富中整理了200余首黄河号子并进行记谱整理、建册归档,出版了用于教学传播的专著《黄河号子》,还开设专题讲座,加强黄河号子的培训。
与李富中相同的是,我们都是三辈治黄人的第三代。2009年,河南黄河河务局在位于中牟县的赵口控导工程组织防汛抢险演练,其中包括黄河号子展示。虽不能完全听懂老河工的呼号,但那铿锵有力的号声却深深吸引着我。那一刻,一股无形力量的驱使,让身为河道修防工的我,成为热爱黄河号子的年轻人之一,更成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传播者。
如今,在传承人的口传心授下,我已学会10余段黄河号子。在传唱黄河号子时,我还会带上亲手制作的打硪器具木质模型,向观众普及传统抢险技能——打硪(打夯)的方式方法,解答黄河号子的内容和应用场景。
近年来,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对黄河号子的保护传承。2023年年初,河南省委宣传部将黄河号子列入《中华文脉——从中原到中国》丛书出版计划当中并单独成册,为讲好黄河故事、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倾注了大量心力。
下一步我还想在黄河号子的传播中加入更多新时代元素,都说“让文物活起来”,我也希望能让黄河号子“活起来”。不久的将来,或许我们能把抢险场景设置在公园广场,让黄河号子表演成为人们感受黄河水文化的音乐盛宴……
(作者为郑州黄河河务局中牟黄河河务局职工,本文由本报记者陈思杰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