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宝亭
自古黄河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河南省的兰考县地处豫东平原西北部,是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弯。虽然黄河兰考河段只有25千米,却是黄河决口最多的地段之一。兰考黄河是出了名的“豆腐腰”,黄河在兰考频繁决口泛滥,衍生出了兰考黄泛区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由此,兰考也成为河南出了名的外出“要饭”县。据《兰考县志》记载,从1171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近800年间,黄河在兰考段决口泛滥就达143次之多。其中,对兰考危害最大、灾难最重的一次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6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河南兰考县附近)决口。这也是黄河最后一次改道,700多年来滔滔黄河由东西走向夺淮河入黄海,改道为南北走夺大清河(古济水)入渤海。黄河入海的历史在兰考最后一弯处改写。从此,兰考东坝头成为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道险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于1952年和1958年两次视察兰考东坝头,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伟大号召。
为了治理三害,兰考人民在“人民公仆、干部楷模” 焦裕禄同志的带领下,大力种植泡桐树,呕心沥血的整治“三害”,成就斐然。兰考成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发源地。
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来到兰考考察。2014年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联系点是兰考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兰考考察和指导工作。兰考和全国人民一道,走进了新时代。
如今的兰考是河南省直管县、著名的“泡桐之乡”,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全国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全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县、河南省改革发展和加强党的建设综合试验示范县,还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等荣誉。
一、木铎兰考
“铎”的历史非常悠久,起源于夏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铎是一个重要的礼器和文化象征。《周礼·天官·小宰》记载:“以木为舌则曰木铎,以金为舌则曰金铎也。”木铎和金铎因其形制的差异,而使用场合不同、功用不同。古人用五行思想来解释“铎”的文化内涵:“铎以金为之,则取乎义,而于时为秋。秋则其气肃,而以杀为主,故所用多在乎武事。”①“铎以木为之,则取乎仁,而于时为春。春则其气温,而以生为主,故所用多在乎文。”②概括地说,金铎为武,用以指挥军队;木铎为文,用以宣教布政。
木铎的使用来源于中国古代早期信息的传递方式。古时的信息传递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耳相传。中国古代社会“言之无文,行之不远”③,究其原因是“以简策传事者少,以口舌传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④。这种信息传递方式要求官方政令的言语修辞必须做到“是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忆,无能增改,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始能达意,始能行远”⑤。因此,伴随着“木铎金声”发布的政令,这种富含节奏感、附有音乐性的辞谣,才能更好地将政令广而告知。木铎的频繁使用,不仅给木铎蒙上了一层特殊的文化仪式感,还赋予了木铎一定的艺术色彩和威严。由于木铎的使用多与官方发布政令的行为相联系,渐渐的木铎有了以下诸多象征含义。
首先是中国古代以木铎聚集大众,布政天下。使得木铎有了聚众布政的含义。《伪古文尚书·胤征》记载:夏帝仲康时,“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遒,过去多读为“聚”,意思是聚集众人,发号施令,所以发布人称为“遒人”。即每年正月,“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⑥。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当官府有新政时,先派宣令官摇木舌之铎四方巡走,引起大家注意,沿途聚众,以广而告之的方式宣布政府政令。木铎在其中起的作用是聚众布政。
例如周代,秋官下属掌取明火、明水供祭祀之用,有大事供大烛庭燎和掌火禁的官员司烜氏,在“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⑦,即周代仲春之时,司烜氏执木铎提醒谨慎火烛,有广泛宣传消防禁令的火禁习俗。
其次,用木铎象征圣人、智者。最著名的事例是“请见夫子”。据《论语·八佾》记载:孔子师生周游列国时,路过卫国边境仪邑。仪邑边境官员求见孔子,他告知周游列国处处碰壁的孔子,“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⑧。仪封人认为在天下昏黑一片的时刻,上天让孔子做世人的导师。在天下礼崩乐坏时,孔子是引领世人方向的圣人。由此,后人把孔子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古人用木铎比喻圣人和智者。
再次,古人把木铎比喻为世人遵循的准则和圭臬。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记载:“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乡。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其原意是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经文中的义理是垂之万世的准则、后世文人著述的准则。
另外,古人还把木铎比喻为文化传播。“凡四时之征令有常者,以木铎徇以市朝”⑨之说,来源于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汉代“采风”活动。中国古代有到民间采风,收集民谣、民间诗歌的制度,并且专门设置汉乐府机构和负责采风的乐官----“行人”。木铎是汉代采风时聚集众人的重要器物,所以近代学者把木铎作为新闻传播的象征。一些近代的报刊曾经用“木铎”作为报刊标识。
还有,古人依据木铎的社会作用,将木铎比喻成以匡天下、教化育人的教育事业。《四库全书》中有诗为证。“祭酒先生选最难,去年有诏起秋山。师严教育人才际,道在寻常日用间。木铎金声千古振,杏坛春色几时还。斯文一脉关身重,莫叹萧萧两鬓斑。”⑩ 《四库全书》中的“木铎金声”一词,与“杏坛春色”异文同义,都泛指教育。因为“木铎”最初作为警世、布政、宣教的工具,所以宋代教育家、大儒朱熹认为木铎的作用是“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所振,以警众者也”,也就是说“木铎金声”的本质是“以匡天下”、教化于民。因此,近代的北京师范大学用“木铎”作校徽。
最后,木铎还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清明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价值观的物化象征。许慎《说文解字·丌部》:“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孟春即农历春季的首月,正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报,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的季节,蛰居一冬的人们走出聚居点,开始各自新的忙碌与工作,由此一冬的郁积之气抒发出来。于是称为“行人”的采诗官,手持木铎在民间巡游,采集百姓随口而唱、发自心声的歌谣,再由乐官配好音律,演唱给天子。西周时,《小雅》《国风》等许多诗歌都是靠采风的乐官“行人”摇着木铎从民间采集、整理、汇编而成。汉代学者认为,所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则“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间歌谣特别能反映民情民意,所以采风是统治者了解民情民意、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君王可以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明堂,而知四方。《汉书·食货志》中,班固对木铎采风进行了诗意地描绘:孟春三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⑪ 班固强调这一帮助君王观舆情、知民意,从而对自己的政治得失加以考量、校正制度的重要意义是:“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⑫ 因此,木铎不仅象征着听取民情民意的政治清明,还用“民众闻木铎而献歌”象征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价值观。
今天的兰考县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它由历史上的考城、仪封、兰阳等地分组而成。今兰考县的仪封乡的“仪封”之名,就来源于《论语》中“仪封人请见夫子”的典故。兰考是“请见夫子”典故的发生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金声木铎”教化万民“以匡天下”思想的发祥地。
据明代嘉靖万历年编纂的《仪封县志·名官》记载:周,封人,仪掌封疆之官也。其人姓名不传,因孔子过此,而请见焉。其所请教虽不可考,然而进见之时则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曾不得见也,其不绝于贤,有素矣。”既见之后,则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是能知圣道之不终废,世道之不终乱,天意之不终忘,斯世可谓智足以知圣人,且知天矣,其贤而隐于下位者欤!”《仪封县志》还记载:宋代,东明县西北二十里有一城,曰仪城。至金代,传此“仪城”为仪(邑),是封人请见孔子处,所以在封丘东部的黄陵岗(即考城通安堡)置“仪封县”,具有纪念孔子受访于仪(邑)封人的含义。这也是“仪城”改称“仪封”的原因。另外志书中,有很多明、清以来的地方官员、文人学士歌咏、感叹“请见夫子”的文章和诗词。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论语·八佾》中记载的“请见夫子”的典故是“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典故的出处,也是自古以来,把孔子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的依据。
近年来,兰考人民始终牢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联系点的光荣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河南及兰考时的重要指示要求为根本遵循,大力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深入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在兰考落地开花。新时代,兰考县认真谋划未来30年的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一高三新”的战略定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地、全国共同富裕县域新样板、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新示范、全国县域改革创新新典范)”和建设“拼搏兰考、开放兰考、生态兰考、幸福兰考”的远景目标,努力走出一条共同富裕框架下的中国之治——兰考之路。兰考之路的实质就是将兰考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公仆,干部楷模”的“木铎之地”。
与世推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焦裕禄精神的“木铎金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代名词,也是新时代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的代名词,还是“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新时代执政理念的代名词,更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精神的代名词。
如今,焦裕禄精神已经成为兰考县的社会价值观和内生发展动力。“木铎兰考”是对兰考历史文化的总结,也是对焦裕禄精神的凝练,还是对新时代兰考发展的升华和期许。
二、黄河险腰
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兰考的故道、故堤和沙丘、村庄相结合形成了上百个风口,加上兰考地势低、地下水位高、含碱量大,风沙、内涝、盐碱成了兰考数百年来的“三害”,兰考人民曾经在苦难之中煎熬。“黄河险腰”既是黄河兰考河段特点的形象总结,“腰”通“要”,强调兰考“三害”的治理和黄河兰考河段“豆腐腰”的治理,至关重要。
“黄河险腰”,既明确了黄河兰考河段的与众不同,也说明了兰考的地理形胜、地域特色,还突出了目前在建的兰考“黄河安澜馆”的展览重心以及它和郑州黄河博物馆的区别,那就是兰考的“黄河安澜馆”的展览重点是突出“险要区域的黄河治理”和新时代治黄的伟大成就。
综上所述,“木铎兰考,黄河险腰”既是对兰考历史文化的提炼、浓缩,又是兰考焦裕禄精神的升华,还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兰考的文化定位和发展期盼。
引文目录:
①《说文·汉铎》
②《礼记集说》卷七十九
③《左传》
④《文言说》
⑤《扬子法言·寡见卷》 第七
⑥郑玄释义
⑦《周礼·秋官》
⑧《论语·八佾》
⑨《周礼·地官·乡师》
⑩《四库全书》之《西严集》卷八《赠张祭酒》
⑪《汉书·食货志》
⑫《汉书·艺文志》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康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