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生态廊道风光
它已在黄河岸边凝望百年。
它身披着古老传说的神秘外衣,眺望着商旅往来的万千气象,经受着九曲大河的惊涛拍岸,见证着治河为民的铿锵历程。
时光推移,潮起潮落。穿过了岁月的暮色晨烟,沐浴着发展的春风喜雨,它一洗沧桑雾霭,更添神韵风华。
它就是马渡。
古渡的新生
马渡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南渡录》中记载,南宋开国皇帝赵构曾作为人质,在出逃路上被金兵追杀,骑泥马渡黄河。“泥马渡康王”的传说由此而来,“马渡”也因此得名。历史上,它曾是沟通黄河南北两岸重要的货运码头,东挽汴梁、西牵洛阳,车船云集、商贾如潮。
“泥马渡康王”文化雕塑
马渡险工始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是黄河郑州河段修建最早的一处险工。由于工程所在河段是典型的游荡型河道,河势多变,1722年、1887年,黄河两次在此决溢。
人民治黄以来,这里发生过多次重大险情,数次被加固。1994年7月,马渡险工26坝下护改建,人们首次采用了混凝土铰链式模袋沉排新型结构。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在马渡险工段背河淤背区放淤,2004年按标准化堤防要求完成工作,淤背区宽度达100米。2005年,惠金河务局改建加固马渡险工87个单位工程,为防洪安全提供保障。
马渡观河广场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潮下,马渡险工又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郑州市沿黄生态廊道工程上马,是新阶段马渡险工迎来的重大机遇。”惠金河务局局长刘遂林说。
2021年4月,定位为河南省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工程、“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休闲体验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廊的郑州市沿黄生态廊道工程开工建设。“两脉、三带、四区、多节点”的规划布局,“绿为带、路为廊、文为珠、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人们眼前一亮,别具人文内涵的马渡险工成为重要的观河点。
惠金河务局干部职工上下同心,顽强拼搏,捧出了一方精彩天地。该局积极投身地方政府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配合郑州市金水区政府打造出一处占地4800平方米的花园式观河驿站。他们重新铺设道路,增加木制平台,拓展观河空间,使游人可以更加舒适地游玩。他们又在马渡引黄闸东侧开辟出占地2500平方米的观河广场,主题铭碑、“泥马渡康王”文化雕塑讲述着古老传说,守望着奔腾大河。
马渡险工鸟瞰
2022年,依托马渡下延生态绿化提升工程,惠金河务局以防汛为业、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争取金水区人民政府投资1400余万元,打造马渡黄河文化广场。该项目主要包括河南黄河防汛演练场、黄河文化展示、景观绿化等内容。
河南黄河防汛演练场集现代与传统工艺于一体,防汛指挥平台、服务建筑、基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2022年河南黄河防御大洪水实战演练、郑州应对特大暴雨灾害应急演练均在此圆满完成,马渡险工的防汛功能进一步得到拓展。马渡险工下延102坝背河广场设有5座毛石文化墙,墙体嵌着“防汛”“金水”“黄河”“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等字样,集中展示了黄河概览、地域文化、境内历次抗洪场景等内容。马渡险工下延103坝是惠金河务局精心打造的砌石工艺展示区,4座7类整齐美观的砌石台,展示了平扣、席扣、牛舌扣等传统砌石工艺以及阴缝、阳缝、皮带缝等勾缝工艺,彰显了黄河人高超的智慧与技艺。马渡险工下延绿化提升项目给整个广场增添了无限生机,白蜡、五角枫蓊郁葱茏,金鸡菊、紫菀争奇斗艳,“我们每个坝裆种的树都不一样!”刘遂林很是自豪。
惠金河务局干部职工胸怀赤诚,潜心笃行。他们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并将其与治黄工程有机融合。
马渡下延毛石文化墙展示区
黄河特色砌石文化展示区
在“郑工堵口”纪念处建设现场,惠金河务局防办副主任张翠平展示了手绘的设计草图。“这是我们局长亲自设计的,我们还专门购买了和黄河备防石相同材质的块石用于建设。”张翠平介绍。“郑工堵口”纪念处将使马渡丰厚的历史文化表达得更加完整和清晰。
建设中的“郑工堵口”纪念处
惠金河务局办公室主任孙金丽介绍:“下一步,我们准备申创马渡黄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据了解,计划申创的马渡黄河水利风景区西起马渡险工24坝,南至省道S312线,东抵马渡下延控导工程106坝,北达黄河南岸,集传统治河技艺研学基地、新时代防汛抢险演练场、景墙文化科普走廊等为一体的马渡黄河文化广场,加上S312标志建筑“大河之冠”、“郑工堵口”纪念处、黄河滩湿地等,马渡即将真正成为展现黄河气势的郑州地标、讲述黄河文化的科普走廊、郑州市民的周末后花园。
为学生讲解黄河文化
艰辛关山已度,幸福倚马可待。
新生的,不只是古渡
2022年7月3日,大雨。马渡险工21护附垛。
水流呼号着,扭曲成巨大的漩涡,携泥带沙猛烈撞击坝岸。王继轩、薛志强和杨金岭穿着雨衣,紧盯大雨中的工程,一刻也不敢放松。自从2021年11月这里出现一次较大险情后,马渡管理班职工便24小时轮番蹲守。
马渡管理班职工
马渡管理班成立于2005年,8名成员守护着16.7千米工程。面对繁重任务,班组职工经受住了考验,多项工作成为“试点”和“标杆”。现今,结合“作风建设年”活动,班组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加强创新管理、精细管理。如今,班组整体能力不断提升,作风持续改善,面貌焕然一新。分管马渡管理班的惠金河务局运行观测科副科长、班组“编外成员”王继轩打趣地说:“以前下雨了想赶紧进屋避避,现在是雨越大越往大堤上冲。前几天大雨,大家巡查工程的时候,鞋子陷到泥里拔不出来,最后都是光着脚来回跑。”
班组职工整装待发
“现在条件好了,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啊。”马渡管理班班长翟国学说得很实在。
马渡管理班是距离市区最远的一个班组,几年前,还可用“破败”来形容。电路老化,夏日带不动电风扇;水质也差,白毛巾洗洗就成了牛毛黄;没有食堂,职工吃饭要自想办法。
近几年,惠金河务局狠抓幸福班组建设,自筹资金,改造环境。经历了秋汛、扛过了疫情,如今,管理班里里外外大变样。徽派小院白墙青瓦,四角凉亭十分别致,职工开辟的菜园一片生机;宿舍内增设卫生间,配备了空调、电脑;厨房干净整洁,厨具一应俱全;新增了党建活动室,开辟了党建文化墙……“现在可不就跟住宾馆一样吗?”见证了马渡管理班“新生”的运行观测科科长李效利笑着说。以前,班组小院只是一线职工临时的落脚点,现在却是黄河岸边温馨的家。以前,守护是艰辛的付出,现在是幸福的体验。
马渡管理班“旧貌”换“新颜”
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落下。为加强一线班组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惠金河务局选派入职5年内的大学生入驻班组担任“第一班长”。吴佳是马渡管理班的“第一班长”,他与班长翟国学默契配合,开展党建学习和思想教育,并邀请治黄老专家授课,帮助班组成员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练就过硬本领。两人同心协力,被职工戏称为“指导员”和“连长”。
吴佳在这个温馨的集体里工作着、感动着……
召开座谈会
已经退休的老班长白云祥从事一线治黄工作43年,曾在马渡工程管理班坚守10年。2021年防御秋汛洪水期间,年近花甲的白云祥长时间连轴转,家人打电话劝他稍微休息一下,他不同意:“上游一直在下暴雨,形势很严峻,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我可不能歇!”
新任班长翟国学对班组成员的关怀无微不至,是大家的“主心骨”。可他是一位不善言辞、不常回家的父亲,他经常叮嘱孩子:“在家里好好听妈妈的话,好好写作业,我再忙一阵就回去了。”
1992年出生的鲁亚鑫是班组年龄最小的职工,他勤恳工作、任劳任怨。今年3月,吴佳在一次家访时得知,原本想在2021年完婚的鲁亚鑫,由于秋汛洪水防御,毅然将婚期推后……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惠金河务局大力开展“数字孪生”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马渡险工管理班现已逐步向“智慧治河”迈进。预警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测工程,并及时上传至后台。“河务通”应用软件可实施闭环管理,报险、整修、复核等工序均在线上完成,工作进度、步骤一目了然。无人机巡河减轻了一线职工的工作强度,极大提高了工程巡查效率。“古老的治河技术迎来了新生。”李效利很感慨。
策马傲东风,飞渡千秋河。
马渡的新生,是惠金河务局干部职工交出的一份优异“成绩单”,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时代浪潮中鲜活的“横切面”。在马渡治河一线,职工展现的新貌,是惠金河务局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的生动写照,更是大河上下千万黄河人向着母亲河的幸福未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真切缩影。
景色新、面貌新、气象新。古“渡”的新生,亦是黄河的新生、黄河人的新生。(黄河报·黄河网记者 郭旭帆 实习记者 郭瑞琳 通讯员 孙金丽 孙冬)
责任编辑:来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