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滩到乐园

2023-08-28 来源:黄河报·黄河网

曹思新

夏季雨水总是那样的丰沛,一场大雨过后,碧空如洗,漫步于孟州开仪控导工程,随处可见的树绿花红、芳草茵茵,人们或赏景或运动,沉浸在夏的热情之中。

30年前,我曾在开仪工程工作。那时的开仪工程是一处丁坝、连坝、石头、土方组成的“土”工程。给我的印象就是31道丁坝、3.5千米的连坝和数十垛备防石,工程上布满石头和沙土,为数不多的草皮和三三两两稀疏的树木已是工地上足够珍贵的绿色。这里实在是没有看头,一到星期天,总想赶快离开,心里有一种逃离荒滩的念头。

然而这十多年来的变化,让我渐渐感受到开仪这处黄河控导工程的可贵之处——这是一处活力四射的治黄工程!坝南是奔腾不息的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哺育了孟州大地,更哺育了我,在开仪控导上,历史刻画下人民治黄事业的斑驳印记。现如今,坝北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庄稼茁壮,瓜果飘香,道路宽广,树木成行,郁郁葱葱的绿色中点缀着白墙红瓦的农家小院,时不时飘散出欢声笑语。移民纪念亭记录着改土造田,移民安居的惠民功绩,连坝两旁女贞、国槐、松柏、紫薇点缀着开仪坝如诗般的画卷,四千多米的连坝承载着孟州黄河人的家园。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我从调离开仪班组后,再去开仪班的机会少了,可是我心里总有一丝牵挂,想念着一块摸爬滚打的工友,想念着一起抢险护坝的场景,想念着一起完成任务时的欢喜。这次又看到开仪工程日新月异的变化,处处都是惊喜,坝坝都换新颜,充满生机的热烈景象,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曾经的沙土连坝路变成了柏油大路,路两边的绿荫相连,法桐、柳树、国槐、女贞等投下斑驳树影,紫薇、黄金槐、红叶李含笑点头。一条4000多米的绿色长廊给人带来清爽舒服的感觉,行走在长廊中,收获感、满足感、幸福感沁入心田,游览之余我仿佛又看到了黄河人那“默默奉献,不求索取”的质朴和坦然,正热火朝天地建设着开仪工程。

走进曾经的住宿地,这里的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班组宿舍周围满是绿色,从印象中的几间小平房变成了窗明几净的二层小楼,宿舍中桌椅床柜,空调电视,应有尽有。左侧的职工食堂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当年狭窄的食堂职工们站都站不下,吃饭就在门口蹲着吃,遇到大风天气,沙土飞扬,碗里的饭菜顿时蒙上一层“沙土佐料”,让人无法下咽。如今两间宽敞的餐厅,大大的实木圆桌,空调风扇消毒柜整洁干净。更可喜的是班组还配备了学习室、娱乐室、图书室,全面详细的工程平面图和抢险示意图挂在学习室墙上,让我再次回想起与洪水拼搏的激情。学习室的上千册书籍和娱乐室的乒乓球、羽毛球等文体活动器材,丰富了黄河人的生活,带来了家的滋味。

曾单一存放备防石的地方,该局还修建起了移民纪念亭和黄河文化苑,绿树簇拥,鲜花点缀的黄河文化广场,吸引着不少市民前来打卡游玩。闲逛的、跑步的、跳舞的、唱歌的、练功健身的……人群熙攘热闹。青年人驻足在移民亭细看改土造田和石刻,登上六角亭,凭栏遥望坝南气势磅礴、滚滚东去的大河,聆听激越的涛声,领略黄河的气派,感悟大河的浩然情怀。“治水名人苑”中16位治水名家塑像和我们一样遥望大河,回想当年,他们是那样的热烈坦荡,用智慧结合实践,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宏图上谱写出各具特色的治水篇章。“兴利除害,后人敬仰。造福于民,万古流芳。”是治水名人们辉煌人生的写照。

节假日和晚上,这里自发形成了小集市,吃的玩的喝的用的,跑的转的蹦的跳的……在这里是应有尽有,时常听到人群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许多城市里的市民清晨踏着晨露来这里晨练,尽情吸纳着新鲜的空气和黄河的灵气,中午时分有人悠闲的藏在树荫之下,享受着夏日的热烈和黄河带来的清凉,晚上这里的气氛更浓,青年朋友们三五成群的欢快起舞,热恋的情侣依偎在绿树下,童稚小儿坐的碰碰车“咚咚”乱响。“混浆凉粉”“油酥烧饼”和“面皮、米皮”等一众小吃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让人食欲大开。明月下凉风阵阵,人们都在惬意地享受着母亲河的夏日风情。夜深时,仍然有人高唱“风在吼,马在叫……”,似乎要把自己的心情对着滔滔黄河倾诉一番。

夏日,是天地人最为旺盛的时期,也是庄稼和树木花草最为茂盛生长的时段,一切生命在夏天展示着自己的蓬勃向上,展示着生生不息。如今的开仪,夏天的开仪,新时代的开仪,在黄河岸边以一种热烈、奋进的姿态,绽放着自己的光彩,带给所有到来的人们热情、积极、向上的心灵力量。